在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迎来“天时、地利、人和”发展机遇的当下,如何更深入地挖掘和转化中医药的价值,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传统医学体系,推动中医药学振兴,引领先进医学发展方向,成为值得深度思考的话题。近日,首届未来中医药论坛——2017年信息技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研讨会在昆明召开,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张伯礼院士在发言中表示,当前中医药面临着重大的需求和发展机遇,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将中医药的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就能产生原创成果,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贡献,同时也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市场,为世界人民健康服务。
融合现代科技 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显示,2015年中药工业总产值7866亿元,占医药产业规模的28.55%,中药出口额达37.2亿美元,中药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是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
中医药在抓住机遇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如在中医传统知识的发掘与转化、临床疗效证据的数量和质量、诊疗过程的规范化、适宜技术的评价与应用、中药材与中成药质量、中医药标准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依靠创新驱动,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将提供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张伯礼以青蒿素的发现为例,阐述“中医理论+现代科技=原创成果”。他说,“中医药几千年来的理论、经验非常宝贵,但如果不与科技结合,虽然能够解决健康问题,但是发展速度和应用的程度受到局限。只有将中医药优势与科技相结合,才能更好彰显中医药的价值,在更广范围得到认可并走向国际。”
据悉,中医药现代化战略实施20多年来,中医药科技取得跨越式发展,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突破了多项关键共性技术,提高了中医药临床服务能力,也培育了中药大健康产业,同时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张伯礼表示,近二十年来,中医学与西方医学的交流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中医药国际注册相关标准研究进程中,互学互鉴,优势互补,在包括法规、技术、市场等多个层面达成共识,搭建国际中医药学交流的桥梁,形成了相关规范标准,推动了中医药进一步走出去。
中医药要拥抱信息技术 加速国际化步伐
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催生了新兴产业,也淘汰了一些传统产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张伯礼认为,“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对中医药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该主动拥抱信息技术,为我所用,这是未来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点。”例如,古代文献资料及记载的经验非常宝贵,青蒿素的发现就得益于古典文献知识的启发,像这样具有原创思维和实用价值的经验,在古典文献中还很多,但目前挖掘转化还不够。中医诊疗过程主要是靠中医感官的望闻问切,主观性及灵活性强,但不好量化,可重复性不高。这些问题的解决,信息技术将大有帮助,需要多学科专家的协同研究。
他特别强调了在中医药文献知识的挖掘、名中医经验的传承、临床疗效的评价、中医诊断的客观化、新药的发现和评价、中药种植、中药物流、中药数字制造等领域,均需要积极与信息领域进行对接,加强互相了解,明确关键技术突破点,协同攻关,力争突破。例如,加强中医诊断相关传感器的研发和标准的制订,实现四诊信息数字化,进而推动四诊的客观化,也为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奠定基础;在中药制药中也需要一系列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在线动态采集制药过程数据,为实现中药智能制造,保证药品批次间一致性提供技术支撑。
据悉,中药先进制药与信息化技术融合示范研究已经得到国家新药创制专项支持,将组织横跨集成电路、新药创制和宽带移动通信等领域的专家团队,参照国际先进制药理念,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与传统中药制药技术融合,搭建数字化中药制造技术平台,实现全程质量控制,构建符合国际规范的中药生产质量标准体系。“药品批次间的一致性是评价药品生产质量的关键,中药质量的提升必须依靠生产技术及装备的革新。”张伯礼说,开展先进中药制药技术研究将有助于提升中药产品质量,加快推动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与信息技术领域融合,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