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 中医养生
当前位置:首页 > 预防调理 > 中医调理 中医养生

炎炎夏季养生的中医养生学原理解析


作者:佚名       来源于:健康百科

中医养生学有几千年的历史。《夏季中医养生》从夏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夏季的精神养生、夏季饮食调摄、夏季生活保健以及夏季的运动锻炼和夏季易感染疾病及对策等方面,给出了一个可行的健康养生指南。

中医病因学说

汉代名医张仲景后世尊其为“医圣”。他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后世以张仲景的这段话为基础,将病因概况为三大类,即外因、内因、其他原因。外因包括六淫和疠气,内因包括七情所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其他因素包括外伤和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外因———六淫,“六淫”即风、寒、署、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六淫的概念源于“六气”,六气是指风、寒、署、湿、燥、火六种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在正常的环境下是不会致病的。只有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限度,包括六气太过(如夏天热极、冬天寒极),六气不及(如夏天不热或冬天不冷),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应温而反寒,冬季应寒而反温),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骤冷、骤热)等,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人发病,这时六气就变成六淫。

夏季易感邪气

署为夏季的火热之邪,是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署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只在夏天发生。署邪纯属外邪。

(1)署为阳邪,其性炎热

署为夏日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署为阳邪,那么署邪伤人,多会出现一系列热性的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口渴、舌红、脉象洪大等。

(2)属性升散,伤津耗气

署为阳邪,阳会呈现出向上、向外的状态,即升散。所以,当署邪侵犯人体时,人会头晕、心烦,甚至突然昏厥,这就是中暑。向外,是说署邪多从皮肤毛孔侵犯人体,导致毛孔开泄,大汗出。汗属于人体的津液,汗出过多则会导致津亏液伤,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大汗不仅伤津液更伤心气。“气随津脱”,所以夏天大汗后会出现心慌、气短、乏力的症状。

(3)署多挟湿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成为“长夏”,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而潮湿,如果署邪常兼挟湿邪侵犯人体,而此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多喜欢待在凉爽的地方,如长居空调房,并贪食生冷,所以发病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还常见四肢无力、胸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不爽等湿邪内阻的症状。

小心湿邪

湿为长夏主气。湿邪为病,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是由天气多雨、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之地等外在湿邪侵入人体所致;内湿则是指由于或先天就属于脾阳虚损体质,或过食生冷损伤脾气,使脾的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导致水湿挺聚在体内,形成一种病理状态。a、湿性重浊,人体感受湿性之后也会出现“重”的表现,比如头重如裹,如负重物,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浊”,即秽浊,是人感受湿性之后会有秽浊不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产生。b、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湿邪是体内不不能正常代谢的水分,水属阴,故湿为阴邪,所以容易损伤人体阳气,就会阻碍气机,影响肝、脾、肺、胃、大肠、膀胱等一系列脏腑的气的升降运动,出现气短、烦闷,小便短涩不利,大便排除不畅等症状。c、湿性黏滞、弥散,湿邪的性质为黏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湿邪侵犯人体出现的病症多黏滞而不爽,比如湿积肠胃,可见大便黏腻而不爽,如夏季肠炎、菌痢;湿积为痰,就会出现痰黏,胸闷;湿阻膀胱,会出现小便淋沥不尽。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遗留在人的身体上不易离去,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如湿温病、慢性湿疹等。d、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为病,最易侵犯人体的下部,因为湿与水同类,火炎上而水流下,故湿邪有下注特点,正如《黄帝内经》中说的:“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天人和一”是中医养生的指导理论,人要和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在《素问?四季调神论》中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人体阴阳和自然界阴阳变化是相一致的,人应在春夏时节保护体内阳气的生长,在秋冬之时保养人体的阴气,使体内阴气得以收藏。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

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夏季阳气散发于外,相对来说体内阳气反而不足,这时如果过于形寒饮冷,就容易伤害阳气,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就是告诫人们夏季不能过于贪凉,否则可能导致很多疾病。

盛夏之时,与五脏中的心相应。暑邪伤人易导致烦躁、心悸失眠、头昏目眩等心神不宁的症状。此时可适当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品,既能清解夏季高温天气带来的暑热,又能清泄身体产生的内热,也可服用辛凉散发或甘寒清暑的中药,如菊花、薄荷、荷叶、金银花、连翘,以利心火、散暑热。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长夏,与脾相应。这个时候天气闷热,阴雨不断,空气中湿度较重,人比较容易感受湿邪,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就会产生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稀溏、四肢不温等症状,要防湿邪侵袭,长夏的饮食原则易清淡,少油腻,少甜食,要以温食为主,不要太寒凉,可在饭菜中多放些姜末;此时宜于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粥、冬瓜赤小豆汤等起到健脾利湿的作用。

夏季“防因暑取凉”,如《内经》里所说“春夏养阳”,那么如何顾护人体的阳气呢?

首先要谨防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环境下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鉴于上述情况,人们在酷暑一定不要贪凉,尤其注意腹部的保暖。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室内温度不少于25摄氏度;入睡时,最好关上冷气机;冷气房里不要长期关闭,有条件时要常使室内空气与外界空气流通;当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若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病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长期呆在冷气环境里其次要防止饮冷无度,小孩脾胃娇嫩,如常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冰激凌、饮料等,糖分又高,极易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长期食欲不振、腹痛、大便异常等症状,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女性更不能恣食生冷,尤其是经期、产后更要注意,过食生冷不仅伤害脾胃,更可以造成子宫寒症,甚至影响生育

远离疠气

疠气,是一类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病邪。明代名医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提到:“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湿、非署,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就是说疠气是一种自然界的毒疠之气,与普通的六淫邪气不同,它具有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较急、病情严重的特点。

疠气的发生是很多原因共同导致的结果,包括气候、环境、饮食及社会因素等。气候因素,就是指天气的反常变化,例如酷热、严寒、久旱、洪涝等;环境及饮食因素,是指空气、水源、食物等受到疠气的污染。

夏季是疠气流行的季节,所以,人们在夏天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暑但不能过分贪凉,注意饮食的卫生,调理好自己的情志,才能远离疠气的侵害。

夏季养心健脾

夏季人体受暑热侵袭后导致出汗过多,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此时人又多贪食冷饮,体内易产生寒湿之邪,影响脾胃。而生姜有温胃的作用,可消除胃中的寒饮,其中的姜辣素能刺激舌上的味觉神经,刺激胃黏膜上的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强消化功能。生姜还能刺激小肠,使肠粘膜的吸收功能增强,从而起到开胃健脾、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因此,夏日食姜可显著改善食欲。

特别是,一些人经常在满身大汗后马上直吹电风扇或空调,贪一时的痛快,这样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益。因为出汗时毛孔是张开的,寒邪可以直接损伤人体阳气,人们会出现头痛、发热、怕冷等风寒感冒的症状。而夏季过食生冷也容易造成胃脘冷痛、泄泻便溏等伤寒脾胃的症状,这时及时喝一些生姜水,温脾胃,散寒邪,很快可以缓解上述症状。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的人,夏天可以不妨经常喝点儿姜水来养护阳气。

中医认为:“夏属火,其性热,通于心,主长养,署邪当令。”是说心在五行中属火,火热之邪最容易损伤心,常导致心病,如有心神不安、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等心神不宁的症状,所以夏季宜注重养心。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品,既能清解夏季高温天气带来的暑热,又能清泄身体产生的内热。

但夏季不应恣食生冷,《孙真人卫生歌注释》中说过:“盛暑之时,伏阴在内,腐化稍迟,瓜果园蔬,多将生痰,冰水桂浆,生冷相值,克化尤难”,意思是,夏天炎热,阳气宣发在外面,阴气就被郁于体内,如果吃了过多生冷的瓜果蔬菜,就会使寒湿盛于体内,不容易被脾胃消化。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夏天出汗多,饮水多,胃酸易被冲淡,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致使食欲不振,这时,若适当吃些冷饮,不仅能消暑解渴,还可帮助消化,促进食欲,有益于健康。但如果不加以节制就容易损伤脾胃阳气,不仅违背了“春夏养阳”的原则,还可能引起胃痛、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吃姜温胃

夏季人体受暑热侵袭后会导致出汗过多,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此时人又多贪食冷饮,体内易产生寒湿之邪,影响脾胃。而生姜有温胃的作用,可消除胃中的寒饮,其中的姜辣素能刺激舌上的味觉神经,刺激胃黏膜上的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强消耗功能。生姜还能刺激小肠、使肠黏膜的吸收功能增强,从而起到开胃健脾、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因此,夏日食姜可显著改善饮食。

特别是,一些人经常在满身大汗后马上直吹电风扇或空调,贪一时的痛快,这样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益。因为出汗时毛孔是张开的,寒邪可以直接损伤人体阳气,人们会出现头痛、发热、怕冷等风寒感冒的症状,而夏季过食生冷也容易造成胃脘冷痛、泄泻便溏等寒伤脾胃的症状,这时及时喝一些生姜水,温脾胃,散寒邪,很快可以缓解上述症状。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的人,夏天不妨经常喝点儿姜水来养护阳气根据中医理论,夏季属火,而夏季的一个特殊阶段称之为“长夏”,又单属土,所以夏季养生需注意以下三个根本措施:

1.限运动。虽然气温较高,但仍要顾护人体的阳气。亦即常说的“春夏养阳”。阳气是人的动力,随季节和日月的交替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波动,夏季阳气旺盛且常浮跃于外,反易被外邪折伤,如大汗则亡阳。换言之,在炎热的夏季,一般不宜进行大量运动,运动之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

2.睡足觉。立夏之后,北半球阳光照射充足,日照时间延长,加之气温升高,人的睡眠会减少。有睡眠障碍的人则更易加重,辗转难眠,或夜卧不安。中医讲夏季宜“早卧早起”,顺应节气。若夜晚不能早睡,中午适当的午休仍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调整。夏季早起进行适度的晨练,是最佳的安排。

3.调饮食。当进入盛夏时节,气温高且湿度大,给人以闷热难耐的感觉,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长夏。长夏在五行中属土,与中医五脏之脾脏相应,而脾最恶湿喜燥,所以长夏多患脾胃病,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脾胃虚弱的人,应及时调理好饮食,营养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负担,可以少食多餐。夏季动辄出汗,使人口渴,但要注意不可在饭前大量饮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饮,反之,极易损伤脾胃,导致慢性脾胃疾病。




上一篇冬季中药泡脚关键在体质

下一篇中医养生秘籍之秋季睡眠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