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 中医养生
当前位置:首页 > 预防调理 > 中医调理 中医养生

经络养生之特定穴“五输穴”应用七:足少阳胆经之五输穴


作者:佚名       来源于:健康百科

 在说足少阳胆经的五输穴之前,我们先来聊一聊经络,因为经络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而穴位是经络的核心。经络学也是祖国中医学问的重要理论基础。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也叫做生命力的通道。

 
 
经络通过特有的组织和联络系统来联系各个组织和器官,疏通人体表里、上下、内外、左右,进而让人体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只有经络疏通了,人体才能成为完整的有机体,可以说,经络就是人体的生命之路。很多人可能会问:经络以及穴位的知识是否具有科学性?
 
那我们来看看,中医的神奇之处也是体现在这里,话说在3000多年前的文献内经、难经中,已经有相关人体器官的记载,主要是关于人体的解剖学知识,神奇的是,3000多年前的记载,和科学发展到200多年前的关于解剖学的内容相比,却是惊人的一致。除了当时记载的脾的重量比现代的要大一点,因为古人把脾脏和胰脏的重量合并在一起计算了。其他如内脏的位置、大小重量、长短、功能可以说是分毫不差。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医的理论是非常具有科学性的。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中医讲求人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由各种零部件孤立的构成的,而很多我们身体的功能是无法用现代医学来解释的,人体的经络也是如此,通过经络养生,我们确实可以调理我们的身体,这冥冥中一定是暗合了某些规律。
 
 
既然经络是科学且对人的健康那么中医,而穴位就相当于经络上的一个个开关,因此学习穴位的知识就是为我们开启了健康之门。说起穴位,在所有经络的穴位中,有一部分穴位有特殊治疗作用,经络学当中称之为“特定穴”,我们说的五腧穴就是特定穴当中重要的一类,他们都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五输穴最早记载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五变主五俞”之说,如“人有五脏,五脏有五变,五变有五俞,故五五二十五俞,以应五时”。可见五输穴对于保护我们五脏的健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五输穴的效用非常广泛,最近的分享可以说也只是抛砖引玉,让大家有一个简单的印象。具体的应用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知道了穴位的五行,我们就可以在日常养生种去尝试应用了。如肝经的水泉穴,属水,而肝经属木,水生木,因此水泉穴是肝经的母穴,又如胆经的侠溪穴,是胆经的荥穴,属水,胆经也是属土,也是“水生土”。因此水泉穴和侠溪穴一起艾灸,可以调理肝胆功能,功效显著。由此可见,学会了五输穴的五行,并灵活运用这些穴位,就可以搭配出许多免费的中成药来。而且是最正宗且无毒副作用的良药。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详细解说了肺经、肾经、胃经、脾经、膀胱经、肝经这6条经络的五输穴。接下去我们继续来说一说人体另外一条重要经络:足少阳胆经上的这5个穴位。
 
少阳经为阳分之半表半里, 专主筋骨, 募原之间, 有清泄、疏解的作用。少阳经对外承接火气的影响, 对内平复肝胆相火之升越, 调理少阳之郁结。凡见火热之邪上逆, 少阳失于疏泄之头痛, 目眩, 胸胁胀满, 便秘等诸种郁结之证, 均可取少阳经治疗。
 
 
 
足少阳胆经是一条很长的经络,从足部延伸到头部,所涉及的部位非常广泛。作为主疏泄的经脉,胆经和身体中的很多方面都有密切关系。因此,让胆经通畅起来,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胆经负责消化,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中医认为如果胆经(和三焦经,同属少阳经)郁结住了,全身的气机都会不顺畅。
 
现在我们来说一说,足少阳胆经上到底哪几个穴位是胆经的五输穴呢?这5个穴位具体的位置在哪里,他们的主要功效分别是什么呢?我们来简单罗列一下,胆经的五输穴分别是:胆经的井穴是足窍阴穴,胆经的荥穴是侠溪穴,胆经的输穴是足临泣穴,胆经的经穴是阳辅,胆经的合穴阳陵泉。
 
穴位的阴阳五行属性,对临床护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足少阳胆经,顾名思义它是阳经,而胆经本身的五行属木,根据阳经的五行判断法则,这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分别是:足窍阴穴五行属金,侠溪穴五行属水,足临泣穴五行属木,阳辅穴五行属火,阳陵泉穴五行属土。接下来跟着掌门师兄一起来具体了解胆经上的这五个输穴吧。
 
 
一、胆经的井穴:足窍阴穴
 
 
少阳主气机枢转,因此该穴位有调畅气机、理气活血的功效。足窍阴穴被称作是脚上的五官科大夫,对于耳鸣、耳聋、头痛、眼睛肿痛发红、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的症状,通过艾灸或者按揉足窍阴穴就能很好的缓解。此外,本穴还能治疗足跗肿痛、热病等。
 
 
二、胆经的荥穴:侠溪穴
 
 
大家都知道,五行元素的基本联系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生者称为母,被生者称为子)。胆经本身属木,水生木,而侠溪穴五行属水,因此侠溪是胆经的母穴。经常艾灸侠溪穴,对于胆经的虚证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侠溪穴是胆经的荥穴,水性寒凉润下,故本穴有清泄肝胆实火、疏散少阳风热、清头目、利官窍、消肿止痛之功,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目赤肿痛、颊肿等。
 
 
三、胆经的输穴:足临泣穴
 
 
足临泣与头临泣一样,都能够治疗偏头痛、目赤肿痛等胆经疾病。除此之外,由于足临泣还与带脉穴相通,而带脉是专门呵护女性、预防和治疗各种妇科疾病的经脉,因此经常艾灸这个穴位对于妇科疾病有很好的治疗、调理作用。
 
 
四、胆经的经穴:阳辅穴
 
 
胆经本身属木,阳辅穴五行属火,木生火,因此阳辅穴就是就是胆经的子穴。根据实则泻其子的治病原理。艾灸阳辅穴,对于调理胆经的实证的效果很好。
 
阳辅穴是腰肾功能保护神,有清热散风,疏通经络之功效。阳辅穴主要可以治疗两大系统的疾病,第一是运动系统疾病:包括半身不遂,下肢麻痹,膝关节炎,腰痛等。第二是治疗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坐骨神经痛;颈淋巴结核,颈淋巴结炎,扁桃体炎等等。
 
 
五、胆经的合穴:阳陵泉穴
 
 
阳陵泉既是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位,同时也是八会穴之一,筋之会,具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活血散寒、疏利关节、通痹止痛、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利胆退黄、和胃止呕的功效。是治疗筋脉麻痹、胁肋痛、呕吐之要穴。




上一篇如何知道自己体质 不同体质养生注意事项

下一篇专家提醒:“三伏贴”虽好但别盲目“跟贴”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