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术 养生气功 道家功法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知识 > 导引术 养生气功 道家功法

传统保健:禅与气功养生


作者:佚名       来源于:健康百科

 气功的作用是养生,所以称养生法更为贴切。养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本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与其他的体育运动方式不同,也与宗教的膜拜、诵经、禅修不同。体育锻炼也具有养生的作用,“生命在于运动”但体育不是养生学,佛教徒的禅修也同样具有养生作用,但禅修并不是养生法。所以不能把客观上的作用与理论和方法混淆。

 
以养生为主要目的的气功养生法近年降温,被挤出科学殿堂,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混淆了学科界限,特别是混淆了宗教与养生的界限。中国佛教是中国本土文化同化了的宗教,儒家和道家的养生文化必然影响到汉传佛教。因此、佛教的一些修习方式在客观上起到了养生作用是正常的,但宗教毕竟是宗教,佛教的禅修并不是为了养生。若把两种概念混在一起,误导大众陷入玄而又玄迷雾之中,则难以自拔,难成正果。分清两者之间的概念,弄清两门学科的概念显得十分必要了。
 
 
禅修与气功养生的根本目的不同
 
禅是古印度语“禅那”的略语,意译为“静虑”“思维修”最早由印度婆罗门教提出后来被印度各教派普遍采用,通常是以静坐的方式进行禅修,所以又称为“坐禅”。中国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静坐吐纳的方式进行养生。两者之间的外在形式极为相似,其实质截然不同,两者之问的根本区别在于“佛”和“养”的问题上。
 
古印度的婆罗门教的经典教义《奥义书》和佛典《俱舍论.瑜伽师地论》都强调了瑜伽意义,瑜伽即禅,用静心打坐的方式来制御意志、超越喜忧而达到彻悟,成为“无上觉者”,体认“神我”,以达“梵”的境界,就是成为了“佛”。按照这种方式修炼可以有效地制约个人体内情绪的干扰。外界欲望的诱感,可以解决由恶向善、由痴而智,完成由“污”到“净”的转变。
 
 
气功养生的静功也采用精心打坐的方式来行吐纳之法、目的是为了养生。突出了“养”字,这就是说按照自然规律,保养身体是天经地义的事,如何进行保养身体呢?就要用“执虚静致以精”的方法来养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练气功的静功。中国早期流行小乘教禅法,是西域人安世高所传,世称《安般守意法》。“安般”是指出入的呼吸,“守意”是指专注一心,用静坐数息的方法使浮躁不安的散乱之心平静下来。佛学《童蒙止观》详细地解释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和静功练习更加近了,但是《安般守意法》不是气功的静功。当代著名的禅宗大师南怀谨在《习禅录影》中说“调身的第一步,先调气……调呼吸,呼吸怎么调呢?调呼吸与作气功是两回事。
 
禅修与气功养生对健身的不同态度
 
“悟证”与健身是禅修与气功养生的又一显著区别。中国佛教是被儒化了的外来宗教,在中国主要是沿着大乘教的道路发展,从而也扩大了禅的范围,不仅仅采用坐禅法,也出现了些其他的禅修方法。其中以“念佛禅”和“实相禅”为例作一说明。念佛禅以念“阿弥陀佛”而求“定”。实相禅是把禅法和空的概念观点联系在起,在禅观中既要看到一切事物的“空物”,又要看到一切事物的作用无论是哪种禅法都是以身取证、求得正果以脱离三界外而抵达净土,并且极力排斥健身的目的。有南怀谨所言为证:“因为一个人为自己长生不死而修道、这是表示人性自私心理的极度发挥。”可见禅修的目的是追求哲学理论的意义,追求精神生命的永恒,寻找精神生命的本体,而不是身体的健康。
 
 
气功养生也是强调正心,但其目的是为追求身心健康,以身求寿而不求证。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气功养生正是遵循这些道理而做修养之功以求健康之身,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佛教的禅修是为大道而非养生之道,气功养生所求是养生之道,而非六道轮回之道。纵观全部的学说内容主要是修“来世”,把希望和要求寄托在来世上,在这个问题上和气功养生的分歧就更为突出了。中国气功养生要解决今日身心健康问题,而与来世无关。把气功养生法中形、意、气三者关系介绍得清清楚楚,三者之间的养护需要安静,要有次序,养护之躯不乱消耗便是养生之道。
 
把气功养生和佛教禅修严格区分是件大事、只有把气功养生和佛教禅修严格区别后才能既保证宗教信仰自由,又还气功养生的本来面目。




上一篇中国气功养生八法

下一篇易筋经,气功,中医经络养生,拉筋法,拍打拉筋,拉筋疗法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