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知识 健康养生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知识 > 健康养生知识 健康养生常识

来自东方的美好礼物——中国茶道


作者:佚名       来源于:健康百科

 茶是东方送给西方美好的礼物,茶文化是东方人奉献给世界各国丰硕的文化成果。中国作为东方茶文化的代表国家,其茶道文化渊源流传,闻名于世。

 
提到茶文化,很多人会说“中国的茶艺、茶道、茶礼”。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每天都不断的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茶文化的学习不再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爱茶饮茶已经成为了当代一种时尚特征。
 
 
中国茶道
 
中国作为产茶大国,已有几干年的产茶历史,从茶的栽培制造到丰富的茶类,都可以称之为世界之“最”。
 
中国茶最早作为药用产品出现,后来茶叶渐渐融入统治阶层所以茶也成为了珍贵的贡品,贡茶的起源是茶叶发展过程中特殊的历史现象,是专门进贡皇室所用。
 
 
随着名茶不断的演化,茶不仅仅是简单的药材之用,更成为贵族的新宠,上升到精神层面。到现在,茶对世界各地的人来说已经随处可见,成功的成为生活的一种必需品。
 
中国是茶的故乡,翻开历史的词典,中华的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丰富多彩的发展,每个朝代都有其固有的特色。正因为中国茶道内容之丰富,寓意之深刻,这是任何国家的文化所不能比拟的。中国茶的发展史大概分为启蒙期、萌芽期、发展期、兴盛期、普及期、辉煌期几个阶段。
 
 
 
启蒙期(原始社会一一奴隶社会)
 
茶最初作为药品出现,原始社会,也就是三皇五帝时期,是茶最早的起源传说时期。“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遇荼解之”,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茶叶故事。到了东周时期,茶作为贡品出现,“贡”是“从下献上之称”,进贡是地方向中央进贡物品的活动,凡是地方珍贵之物,均可称为贡品,后来在古代有“九贡”一说。
 
在中国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诗经》中的“茶”多出写道,可见,当时已有茶的记载。
 
 
萌芽期(汉朝——西晋、东晋时期——南北朝时期)
 
在汉武帝时期,武夷茶已有传说。北宋文学家苏轼撰就的《叶嘉传》就描写了皇帝品茶情景。随着文人饮茶兴起,饮茶已成为精神层次对待。随着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中国茶文化在此时期初见端倪。
 
 
发展期(唐朝一一五代十国)
 
唐代见诸文字记载,茶已颇有知名度。唐代主要是制作团茶,茶圣陆羽(733年-804年)著《茶经》,不仅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关于茶的百科全书,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可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等几种形式。
 
晚唐因连年战争动乱,很多文人雅士南迁,使中原以及长江流域发源的茶艺得以向南推广。当时汤社成为文人聚会的一种形式,主要体现为每日以茶较量,味差者受罚,自此。
 
 
这比陆羽等人不加名目的饮茶聚会更为社会所关注,应该说当时的汤社是现在茶友会或者雅集的雏形。那时的比较茶汤也成为了宋代斗茶的前身。此外在五代已经开始出现点茶法,这打破了一般人认为点茶法起源于宋代的说法。
 
兴盛期(宋朝一一元朝)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宋朝茶叶又在唐朝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
 
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气派”、“玩茶”等作风。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缺乏很多的食物。但因生活需要,所以也慢慢的喝茶,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
 
 
 
普及期(明代一一清代)
 
随着炒青芽茶的出现,明初改贡芽茶,因芽茶品质比团茶好,故为皇帝所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了龙凤团茶,促进了散茶的生产,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所以明朝主要为品饮散茶艺术文化。清朝初年乌龙茶制作工艺形成,绿茶发展到乌龙茶,品啜乌龙茶艺术较为盛行。
 
 
 
辉煌期(新中国成立至今)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政府也加强了领导对茶叶进行了扶持,极大的调动了茶农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茶叶迅速发展和崛起。中国茶文化起源于药用,所以中国茶文化就多与讲求养生的道家文化关系密切,随着时代进步茶叶的消费量也随之增大,因此,茶的消费也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随着茶文化普及与开展,喝茶已不仅仅是生理需要、健康需要,进一步发展成为艺术享受与情操熏陶,各地政府不断把茶产业列为重要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茶文化,学习以茶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种风尚。




上一篇中国茶道:茶道即人道,茶道于人,不过静怡真

下一篇如何以茶道来养生,茶道真义是什么?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