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知识 健康养生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知识 > 健康养生知识 健康养生常识

佛教的行为规范和养生


作者:佚名       来源于:健康百科

 长寿是千百年来人类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秦始皇为了能使江山千秋延续,派术士徐福率到东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古代的方士为了延年益寿,隐居山林炼食仙丹;世间的芸芸众生也都以不同的方式探求着长寿的秘诀。长命百岁一直是世人所希求的,表现了人类对生命永恒的向往。

佛家的寿命超出皇帝和一般人,可见佛法中隐藏着长寿的因子,这种因子在滋养着佛教信徒的身心,最终使他们的普遍高寿。

下面我们就以佛教的五戒为例,来说明佛教的行为规范对养生的重要意义。

一、不饮酒戒:酒本身没有罪,酒这条戒叫「遮罪」,遮是预防;因为酒后会乱性,犯杀盗淫妄,所以它是属於防范的性质。饮酒很容易出事,所以佛就在遮罪里把它列为第一条,绝对的禁止。

二、不偷盗戒:表现在行为上,是非予不取;表现在精神上是清心寡欲,不贪非分之财。财物是人的第二“生命”,若行偷盗、贪污等,贪心不足,行为诡秘,不仅有违国法,毒化社会环境,亦会破坏自己的声誉,甚至会损害自己的身体,实是得小便宜吃大亏。

三、不邪淫戒:表现在行为上,不乱搞男女关系;表现在精神上,不痴心纵欲,沉迷于女色。至于僧人,在这方面更是要求完全禁欲,因为佛教将淫欲视为修道的最大障碍。纵情色欲、乱搞男女关系,不仅破坏家庭,危害社会,亦为传播性病、艾滋病,戕身害命的首要祸乱之源,古往今来,各国法院或各地临床的案例不胜枚举。此戒正是要从源头上杜绝这种种危害。

 

四、不妄语戒:就是不要说假话,不可欺骗、误导他人以谋取私利。妄语不仅有违社会公德,损害个人的信誉,而且久而久之,也会使人生理、心理出现紊乱。同样,两舌(挑拨离间)、恶口(骂人)、绮语(说低级趣味的话)等,也会祸从口生,所以都应戒除。

五、不杀生戒:表现在行为上,不得故意杀害生命,包括不自杀、不助人杀、不杀害他人,不仅如此,还应爱护生命,做放生善行;表现在饮食上,吃三净肉(未见杀、未闻杀、非专门为我杀),甚至完全素食;表现在精神上,须培养慈悲心,消除瞋恨,修习忍辱。所以忍辱柔和、慈心不杀为养生第一要务。古人总结说“仁者寿”,是很有道理的。

佛教的长寿之道涵盖在博大精深的佛学里,涵盖在世人不太了解的佛法里,涵盖在僧人们所遵从的清规戒律里,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滋养了他们的身心,使他们的寿命普遍高于了世人。




上一篇佛教养生之道的核心

下一篇“过午不食”养生法害人?专家:错怪佛教了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