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解画中题诗意(2)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知识 > 美术教育知识 >

谁解画中题诗意(2)


栏目: 美术教育知识     |      作者:佚名

  王良臣、李献能的题诗反映的是第二个话题方向,他们对燕子知恩图报的忠义之举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展现出儒家士大夫应有的精神品格。王良臣诗云:“相别相寻积岁年,人心不及鸟心坚。填偿恩义三生债,分付平安七字篇。”李献能诗云:“塞上风光已十霜,仁心覆护独难忘。当时相送诗仍在,此日重来话更长。”在儒家话语体系中,天地万物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生命整体,具有仁爱之心的人能够体察万物,浑然与万物同体。鸟兽与人一样都有知觉,当动物遭受危险时,人便会产生怜恤之心,并将它们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加以保护。田琢对燕子的顾惜与怜悯以及燕子对田琢的感恩和相依,都是这种仁爱之心的体现。王良臣、李献能二人的题画诗看到了这一点,所谓“仁心覆护独难忘”“人心不及鸟心坚”是对仁爱之心的一种独特诠释。

  跨越时空

  文人题诗彰显浓厚历史感

  从田琢邀请庞铸作画题诗的1204年开始,到元好问于1246年将真迹复还给田琢之子并题诗三首,《燕子图》诗画卷的传播经历了金代中后期乃至金亡的历史变迁,共42年光阴。不同时空的文人在题写《燕子图》时会产生不同的感慨,往往会与时代境遇关联起来。赵秉文与元好问的题诗基本上脱离了庞铸题诗引申的两个话题方向,在探讨文人的生存处境中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感。

  赵秉文题诗与蒙金交战的历史背景有关,写出了战乱中士人忧国忧民的无奈与感伤,其诗云:“而今塞北看双翼,多少中原失意人。”“交亲消息两何如,满眼兵戈不得书。为问南来新燕子,衔泥曾复到吾庐。”《燕子图》在此呈现的话题与时代之变息息相关,更与身处乱世的士人心态密不可分。

  与赵秉文不同的是,元好问题诗的背景是在金元鼎革之际。他的兴亡之感要比赵秉文更加深沉厚重。金亡后五年,元好问得到了这部《燕子图》诗画卷的真迹,再七年,他将此传本还给田琢之子,并题诗其上。在经历了金元易代之后,元好问观画题诗的情感显然具有了浓厚的遗民情结。他在诗中说:“渠家王谢堂前惯,暗认曹刘可是难。”这里借用了刘禹锡《乌衣巷》的典故,以抒发世事沧桑、历史兴亡的感慨。时代变了,这对常年栖息旧巢的燕子,恐怕很难再找到故人的旧居了。元好问进而感叹说:“世间妾妇争相妬,禽鸟区区却赏音。”在时代巨变面前,唯有燕子还在依恋故人。这种故旧之念分明是一种遗民情结,对元好问如此,对经历易代之变的亡金士人更是如此。

  《燕子图》诗画卷再次回到田琢后人之手,已是由金入元,在经历辗转流传之后,这部诗画卷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既有承平时期的超然和感恩,又有战乱时期的忧国与忧民,更有易代之际的沧桑与兴亡。这是其他文本形式很难具备的特征,诗画卷是借着同一主题展开的话题讨论,因时空相异,语境交错,题跋的情感向度便愈显得丰富多彩。又因为它是诗文书画的合璧之作,也因此成为彰显文人雅趣的文本形态。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卧游山水间,照见天地心

下一篇:国色天香话牡丹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时尚休闲网   致富经   风雅鹤壁   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兰花网   中国演讲与口才训练   中国高考智库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网   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油画定制网   趣学街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学习力教育智库   意志力教育学院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企业培训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VI设计知识网   中国儿童文学网   中国书画交易网   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珠宝文化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中国收藏投资知识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瓷器网   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天赋教育前沿   教育趋势研究   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国酒文化网   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华武术网   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家长学院   学习力教育中心   教育百科   高考季   中小学生作文网   中国爱情文化网   科技前沿   中国地理知识网   中国书画网   中华人物谱   中国茶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中心   千岛湖旅游风光   艺术教育知识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天赋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   中国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