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有讲究】
孔子非常注重饮食对健康的作用,他在饮食上的颇多讲究在今天看来,也是仍然适用的。
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厌精”并非是指追求饮食的精美。孔子所处时代烹调技术比较粗糙,吃的谷物往往伴有未脱尽的壳。所谓“精”,只是挑选优质好米,以免病从口入。而“脍不厌细”则是指肉食,脍也就是切得很细的肉食。肉切得细不仅便于烹调,而且容易消化和吸收,反之,则容易伤害肠胃。
2.八不食:孔子十分注意饮食卫生,尽管他并不挑食,却有八样东西坚决不吃——不合时令的不吃;胡乱砍割的不吃;霉粮馊饭、烂鱼败肉不吃;颜色不好看的食物不吃;发臭的不吃;在闹市上买的酒或熟肉不吃。这“八不食”中涉及了不少食品安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3.食不语:孔子在吃饭的时候从不与人说话,一方面是出于礼仪上的考虑,更多的则是关乎健康。吃饭时说话不但有可能对食物咀嚼不够,加重胃肠负担,还有可能在谈话之间不知不觉吃多。
4.不多食:美味佳肴的诱惑难以抵挡,但孔子可以克制住口腹之欲,只吃七分饱,减轻胃肠负担。
5.长幼异食:也就是年龄不同的人在饮食上应当有所区别的意思。孔子主张人应该依据年龄大小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法和习惯,这一观点在今天也不过时。
【起居多注意】
除了饮食,孔子在日常起居方面也有很多独到的养生理论。
在炎热的夏天,他穿的是葛布单衣,既透汗又凉快。睡觉时则一定要换上睡衣,可以保证睡眠质量。他还要求自己“寝不尸”、“寝不语”,也就是不要像挺尸状地仰卧睡觉(后来唐代药王孙思邈根据孔子的这一观点提出人最佳的睡眠姿势是屈膝侧卧),睡觉之前也不要喋喋不休地说话,以防睡前过于兴奋,难以入眠。
孔子还格外强调生活一定要有规律,他在回答鲁哀公关于如何才能获得长寿的提问时这样回答:“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共杀之。”意思是说,凡是生活没有规律,在饮食方面不加以节制,不注意劳逸结合的人,最终都会积累疾病而一命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