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灵魂的教育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知识 > 校园文化建设知识 >

做有灵魂的教育


栏目: 校园文化建设知识     |      作者:毛杰

我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是“教育人”,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那么我们究竟要做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做教育?也就是说我们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怎么做有灵魂的教育?今天,我想就这个问题和大家进行探讨和交流。


      一、为什么要做有灵魂的教育
    2011年,从社会对“虎妈”、“狼爸”的热议到对“绿领巾”事件的抨击,从上海学生在国际PISA考试的大获全胜到北京的小学足球队以015惨败给俄罗斯的小学,从对“钱学森之问”的反思到对中学魔鬼训练营的讨伐,无不折射出教育面临的种种冲突和坚守,这一切的背后也反映出社会对我们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方式等等的困惑和质疑,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思。

     反观我们教育的现状:一方面从社会大环境来看,我们经常遭受社会的诟病,我们委屈地说自己是在戴着镣铐和面具跳舞,把一切罪责归结为教育体制、用人机制和家长诉求;另一方面从教育内部来看,我们尽管对“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等话语耳熟能详,也从心底知道应该那样做,但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评价学校的质量还是以升学率为重要标准,检验学生的好坏还是以成绩为主要依据,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绑在高速运转的中招、高考战车上疲于应付的教练和斗士。
     再看看我们身边的现象,早晨700在路上行走的除了晨练的老人就是学生和送学生上学的家长;深夜窗口亮着灯光的一定是那些家有学子的家庭;周日人头攒动的场所除了公园和商场就是各类补习班;学生上完校内的晚自习,还要上校外的补习班;为了一本等级证书,我们的家长领着孩子去学书法、学钢琴、学舞蹈;为了一块奥赛奖牌,我们的孩子拼命地学习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
     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他们的确掌握了许多知识,但他们未必领略过什么是乐此不疲的兴趣、豁然顿悟的快意、悠然心会的体验。接受教育成了一种无奈,学习本身也成了一种手段。高考一结束,他们中的一些人,则将书本和练习册统统付之一炬,庆贺“苦难日子”的结束和“自由生活”的开始。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已经蜕化为急功近利的手段,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而成为以功利为本了。面对没有灵魂的教育,学生只能从丧失自由开始,以接受束缚告终。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有灵魂的教育呢?


     二、什么是有“灵魂”的教育
     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澳门大学时曾谈及什么是好的大学,他说:“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好的教育何尝不是如此?没有自己独特灵魂的教育,常常扭曲、变异成为别的东西。
      要追求有灵魂的教育,首先要寻教育之魂;要寻教育之魂,首先要解教育之义。从词义寻源: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作善也;教,即传道、授业、解惑;育,乃是饱含希望与情感、春风化雨式的从精神上影响和塑造学生的行为。
      对于什么是教育的灵魂,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称其为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在《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什么》一文中也指出:“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特长的准职业者”。著名学者周国平认为“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人文精神是什么?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具体到教育上,就是要把人身上的那些最宝贵的价值通过教育实现出来,“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改革和发展纲要》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定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素质教育的本质定位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提出从三个方面进行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今天我们的教育似乎迷失了自身的宗旨,迷恋于求知带来的功利之中,迷恋于稍有成绩就要包装的功利场中。学校本来不是工厂,却按照工厂的模式生产出批量的标准件;学校本来不是军营,却进行军事化管理,培养出循规蹈矩的个体;学生本来不是动物,却被当作动物园的观赏物关在笼子了,缺乏灵性、失去自由。
      要追求有灵魂的教育,要寻找教育独特的灵魂,只有让教育从功利包围圈里突围出来,只有在赋予受教育者自由表达之天空、独立思考之能力的过程中,教育,才会真正成为“教育”。  
     我个人认为,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有灵魂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启迪学生智慧。


     三、怎么做有灵魂的教育
     真正的、良好的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教育如果有了灵魂,那么它必定引领受教育者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空间,必定要求受教育者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不只是关注在校期间的“成功”,而且关注走上社会后的发展;不只是关注受教育者知识和技能堆叠的高度,而且关注他们潜藏于灵魂深处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涵养的厚度。
     教育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生命的成长。哲学家卢梭说过:“教育即生长”,一个人也许不懂得欣赏名画《维纳斯的诞生》,但他仍然可以是一位好公民;一个人也许不懂得高等数学,但他仍然可以是一位好公民;一个人也许不知道兰姆的散文笔法,也不知道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但他仍然可以是一个好公民……这就昭示了教育的内在真谛: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应为生命奠基,成全每一个生命的灿烂,丰富每一位学生的精神花园,这,才是有灵魂的教育!
     教育必须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做有“灵魂”的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我们要培养的是一批“有知识和智慧、有目标和信仰、有规范和道德、有欲望和理想”的人,“人”的教育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校是增长人的智慧的地方,是诞生理想和希望的地方,是焕发生命中最美情感的地方,是净化人的心灵的地方,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地方。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必须以一种宽容、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从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教育学生,用心的钥匙,开启每一个学生心灵的大门,学生才会有腾飞的希望。早在本世纪初,朱小蔓教授就曾明确指出:“育德是教育的灵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是道德高尚的人,有灵魂和信仰的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具有健康身心的“人”。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书只是过程,育人才是最终目的和结果。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团队精神的基本特征

下一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校长的20条建议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时尚休闲网   致富经   风雅鹤壁   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兰花网   中国演讲与口才训练   中国高考智库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网   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油画定制网   趣学街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学习力教育智库   意志力教育学院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企业培训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VI设计知识网   中国儿童文学网   中国书画交易网   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珠宝文化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中国收藏投资知识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瓷器网   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天赋教育前沿   教育趋势研究   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国酒文化网   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华武术网   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家长学院   学习力教育中心   教育百科   高考季   中小学生作文网   中国爱情文化网   科技前沿   中国地理知识网   中国书画网   中华人物谱   中国茶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中心   千岛湖旅游风光   艺术教育知识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天赋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   中国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