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历史上的十三座城门
当前位置: 主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

长春历史上的十三座城门


栏目: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      作者:佚名

  1800年长春厅设立十余年前,已有垦民在今天的南关区一带聚居,宽城子由此形成。1825年,长春厅治所从新立城迁至宽城子,带动了这里的发展。宽城子本来只是因粮食交易自然形成的集贸小镇,但是1865年的一场攻城威胁,却促使它在短时间内建起一座城池,老长春从此有了城门。长春历史上的城门先后出现过13座,存在时间接近百年。

  1865年9月末,外号“马傻子”的马振隆计划率领人马进攻长春,得知消息的长春厅官员紧急动员商民修建防御城墙。因时间仓促,所谓城墙只是在城区边缘填补房屋和院落空隙后形成的板垣,以木板搭边、中间填土夯实筑成。但是这简陋的城墙,竟抵挡了马振隆10月初的第一次进攻。随后,长春厅便开始对城墙进行加固和改造,很快就形成了高1.2丈、史籍称“周二十里”的城墙。实际上,通过现代手段复核,城墙周长应为7公里左右,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除了城墙外,充分利用东、南、西侧的自然水系,在无水的北侧挖出宽、深各一丈的护城壕。虽然城池的形状并不周正,但城墙、城门、城壕等功能齐全,具备了完全的防御能力,也由此成功抵挡了12月中旬马振隆的第二次进攻。

  最初的长春城有6座主门,分别设在长春通往各地的6条主路之上。攻城威胁解除后,为方便出入,又陆续开设过4座小门和2座二道门。此外,在长春城西扩的过程中,在西岭街西端又新建了一座大西门。这样,老长春的大小城门加在一起共有13座。

  6座主门都有正式名称,南北门各有门额,南门是“众山远照”,北门是“关左通衢”。城门形制上,除西南门略小外,其余均高2丈5尺、宽2丈,门上有望楼,门边建有长短不一的砖墙,并设有箭垛。

  6座主门的概要如下:

  北门名为“永兴门”,位于今长春大街与大马路交会处偏南侧,扼守着老长春城通往农安的主路。1912年,在接通商埠大马路与城内北大街时,永兴门因妨碍修路被拆除。官府起初还有重建之意,后因已无实际意义而放弃。这是长春城第一座被拆除的城门。

  东门名为“崇德门”,位于今东门路东首,扼守着通往兴隆山的主路。此门在后来历次扩城修路时基本未受影响,所以直到1952年整修东门路时才被拆除。这也是长春最后消失的城门。

  南门名为“全安门”,位于今解放大路与亚泰大街交会处东侧,这里是老城南大街南端,扼守着向东通往吉林的主路。这一带不仅商贸繁华,因紧邻伊通河,还是宽城子兴起的起源地之一。如今的“南关”“全安广场”之名,都缘于这座城门。1930年,在整修南北大街过程中,全安门被拆除。

  西门名为“聚宝门”,位于今民康路与平阳街交会的下坎处,出门就是黄瓜沟上的西双桥,扼守着经西岭通往奉天(今沈阳)等地的西南主路,那条路差不多就是今天解放大路的走向。随着长春城的西扩,西门外的西岭街日渐繁华。日俄战争前后,沙俄军队和日本商民也曾在此聚居。1934年,因修建民康路和平阳街,聚宝门被拆除。

  西南门称“永安门”,位于今解放大路与大经路交会处西南、永安桥西北处,扼守着通往伊通的主路,那条路就是现在的东岭街和东岭南街。另外,在南岭大营建成后,西南门也是前往南岭大营的必经之地。1926年,吉林督军张作相来长春检阅南岭大营驻军,永安门因“太过窄小”而被拆除。

  西北门称“乾佑门”,位于今民康路与平治街交会处,扼守着通往西北长岭的主路,那条路基本上是现在西安大路的走向。1932年后,随着新路网的建设,在拆除西北城墙修建平治街和民康路时,乾佑门也被拆除。

  主门之外的4座小门,只是为了方便人们出入而开通的,它们既没有正式的名称,也未设城门楼。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号门,位于今大经路和平治街交会处稍偏东的位置,因临近长春厅衙署的马厩而得此俗称,20世纪20年代因大经路向老城内延伸而被拆除。小东北门位于今亚泰大街与长春大街交会处以南。小东门和小西门分别设在二道街的东西两端;小东门位于今文庙以东处,小西门位于民康路二道街口西侧。此外,还有2座牌坊式的木门,分别设在东门和西门内,被称为“东双门”和“西双门”。

  作为第13座城门的大西门,是长春城西扩的产物。出老西门、过西双桥后的街路,当时称“西岭街”。随着这一带逐步繁华,便有了被称为“西岭八大家”的知名商家。为了适应城区扩展的需要,在西岭街西端新建了一座城门,位置在今解放大路与岳阳街交会处一带。此门建成后,西岭街、朱家大屯、五户屯等都被划入了城内,因此大西门具有了扩城的象征意义。大西门未设城门楼,门洞上刻有“聚宝门”字样,就像将原西门迁移到这里一样。为了与老西门区别,新门便有了“大西门”之称。20世纪30年代修建吉林大路(今人民大街以东的解放大路当时都称“吉林大路”)时,大西门被拆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下一篇:宋代家具之变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时尚休闲网   致富经   风雅鹤壁   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兰花网   中国演讲与口才训练   中国高考智库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网   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油画定制网   趣学街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学习力教育智库   意志力教育学院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企业培训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VI设计知识网   中国儿童文学网   中国书画交易网   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珠宝文化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中国收藏投资知识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瓷器网   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天赋教育前沿   教育趋势研究   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国酒文化网   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华武术网   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家长学院   学习力教育中心   教育百科   高考季   中小学生作文网   中国爱情文化网   科技前沿   中国地理知识网   中国书画网   中华人物谱   中国茶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中心   千岛湖旅游风光   艺术教育知识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天赋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   中国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