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达:从“传奇车型”到文化记忆
当前位置: 主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

捷达:从“传奇车型”到文化记忆


栏目: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      作者:佚名

  总部位于长春市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在此诞生。同时,捷达、奥迪、迈腾等合作品牌也拓宽了一汽品牌的成长之路。

  一些汽车品牌不仅开进千家万户,还成为了一个城市文化符号。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安庆路5号》,忠实记录一些汽车品牌形成的背后故事。

  翻开《安庆路5号》,这本书以一汽-大众近百位开拓者的奋斗故事为坐标,以一汽-大众非凡的业绩为蓝本编写而成,是一汽-大众30年的发展史,也是一汽-大众人的奋斗史,凝聚着中德双方开拓者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安庆路5号》书中记录着一汽-大众人奋斗精神的传承与升华。其中,就包括一汽-大众“传奇”车型——捷达的故事。

  捷达一度曾是20世纪90年代的豪华车、高档车的代表,到后来成为皮实耐用车型的代名词。

  近日,记者随着《安庆路5号》一书的编委会一同采访一汽-大众的元老们,挖掘捷达背后的汽车文化故事。

  起好名字

  第一辆捷达A2轿车下线

  翻开历史的时间轴,1991年2月6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轿车工业基地。众所周知,一汽-大众引入生产的第一款车型就是捷达A2。

  德国产品进入中国生产,需要起一个中文名字。一开始“JETTA”的中文名称就直接按音译写成了“椰塔”,也没考虑什么寓意。后来,一汽-大众经管会几位领导在一起商量叫个什么名字呢?时任一汽-大众人事副总经理的黄金河就说:“我看叫捷达吧,意思是迅捷到达的意思。”“不错,就是这个了,中德方都喜欢。”当时探讨的几位,大家异口同声的认可。捷达这款车和捷达这个名字从此奔行传遍中国大地。

  “公司刚成立,那时候工作特别不容易,当时厂子里资源很匮乏,只有十几个技术干部,三四十个工人,工人们的技术还不熟练,手工焊装线也比较简陋。”原一汽-大众产品管理部部长黄春杰,工号230,是一汽-大众第一批员工,他说,因为当时国内还是比较缺乏生产汽车零配件的能力,所以就将整车零部件全进口到国内,只能以CKD(完全散件生产)的方式将捷达A2车型组装生产。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1991年11月1日,一汽-大众CKD临时焊装线焊接出第一辆捷达A2轿车白车身,同年12月5日,第一辆国产试装捷达A2车组装下线,为中国汽车工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此,开启了中国轿车领域的“捷达时代”。黄春杰还记得,当年他们在一汽-大众焊装车间里焊完第一辆车的时候,几个德国专家在现场就激动得大哭起来——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大家靠着极大的工作热情,顶着巨大压力把这么难的事都做成了,确实令人感慨不已,大家都太兴奋了。

  激动万分

  第一个捷达合格证

  “我是标准的‘汽车二代’。”一汽-大众质保部材料技术中心原部长刘柏平开口就这样说,“上世纪50年代初,我爸爸从清华大学、妈妈从同济大学毕业来到长春,参与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他们经常给我讲当初艰难创业的经历。受他们的影响,我大学毕业也选择来到一汽工作。当一汽与德国大众合作成立一汽-大众时,我就报名应聘了,我也想体会一下创业的荣光。”1991年8月31日,刘柏平到一汽-大众报到,成为第一批员工,到质保部工作。9月1日,参加一汽-大众开业庆典,当主持人宣布每个部门的员工一起上台合影留念时,她才发现质保部就她一个员工。一个月后,质保部第一任德方部长上任;5个月后中方部长上任。后来其他同事也陆续上岗。“按时间排序,我是质保部‘第一人’!”刘柏平十分兴奋地说。

  一汽-大众成立初期的质保部,主要工作是对下线的车辆进行终检,发放合格证。材料专业硕士毕业的她,为了胜任工作,在一汽-大众第一批SKD车下线之前,就每天蹲在当时一汽轿车厂总装车间现场,恶补汽车制造专业知识。“在一汽-大众开始SKD生产时,我从总装第一个工位开始,一个一个工位跟着装车,一张一张PDM图对照着学习,对整车的结构以及装配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全面了解,以便在车辆终检时准确辨别缺陷。那时,每天都是白班连着一段夜班工作,下班回家基本都是夜里了。”

  “随着产量的增加,车间开始两班倒,终检的工作量也随之陡升。当时只有4个人,也得倒两班,我们每班工作12小时是常态。”刘柏平记得,有一次因为一个零件误装配而中间停线,导致车辆积压,她在现场连续工作36个小时。“那段时间,我还在业余学习德语,孩子也小,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一个月下来,瘦了十多斤,那时我们工作热情特别高。”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西游》里的太上老君

下一篇: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时尚休闲网   致富经   风雅鹤壁   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兰花网   中国演讲与口才训练   中国高考智库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网   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油画定制网   趣学街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学习力教育智库   意志力教育学院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企业培训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VI设计知识网   中国儿童文学网   中国书画交易网   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珠宝文化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中国收藏投资知识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瓷器网   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天赋教育前沿   教育趋势研究   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国酒文化网   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华武术网   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家长学院   学习力教育中心   教育百科   高考季   中小学生作文网   中国爱情文化网   科技前沿   中国地理知识网   中国书画网   中华人物谱   中国茶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中心   千岛湖旅游风光   艺术教育知识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天赋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   中国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