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这样“出国”
当前位置: 主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

《红楼梦》这样“出国”


栏目: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      作者:佚名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十二月九日这一天,冷风凌冽,寒意渐浓,日本长崎港内却是人来船往,热闹非常。

  一艘名为“寅贰号”的南京商船,自浙江乍浦港启航后,经历半个多月的风浪穿行,终于停在了码头。在两国均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局势下,这艘来自中国的商船,让当地人民激动不已。

  原因无他,这艘商船上不仅装载着瓷器、丝绸等大清“国货”,还有很多来自中国的书籍,而这正是他们最稀缺的。其中,堪比中华“文学昆仑”的名著《红楼梦》就在这艘船上,历经颠簸,首次走出国门。

  一部红楼,写尽人间悲欢情愁,道尽中华传统美学,引世人竞相传阅。时光飞渡230年,今天,我们不妨再一次登上“寅贰号”,回眸那段红楼文化扬波四海的高光时刻。

  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座艺术高峰。文人墨客间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评价,足见《红楼梦》的影响力。

  能够走向世界、引起广泛关注的文化,必然是适应时代需要、彰显时代精神的文化。《红楼梦》的出海,既是机缘巧合、水到渠成,更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

  一衣带水,睦邻而居。博大精深的儒学、汉学文化向来为日本各界所推崇,恰逢当时日本较多皇家书籍因几次重大火灾被焚毁,亟须补充。而《红楼梦》也恰恰在1791年,即东渡日本的前两年,告别了最初的传抄时代,开始大规模刊印,这为它的海外传播奠定了基础。

  在红楼出海220周年之际,日本著名红学家伊藤漱平曾特地将长崎村上家族保存的名为“差出账”的古文书的复印件,寄至乍浦港的所在地平湖,为《红楼梦》从乍浦出海东渡日本提供文献证据。

  村上家族曾长期在长崎从事清日贸易,这本古文书里详细地记录了《红楼梦》出海的史实:宽政癸丑五年(公元1793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有船由浙江乍浦港启航,十二月九日抵长崎。在“寅二番南京船”栏下,有“船主王开泰,唐人八拾人”的舶载品目录,七十六种书籍目录中就有“《红楼梦》九部十八套”的记载。这也是《红楼梦》走向世界的最早确切记录。

  灰尘蒙不住宝石光辉,文化魅力能够征服人心。“寅贰号”带去的这本《红楼梦》到达日本后,一直被皇家典藏,很少人能读到。直至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日本明治维新已经成功,报纸业在日本发展迅速,日本人森槐南首次将《红楼梦》译成日文刊发,虽然他只翻译了第一章回,一经传阅,就引起了轰动,越来越多的译本大量刊行,掀起了一拨又一拨的红学热。一些日本读者不满足原著翻译,纷纷对后四十回进行二次创作,根据自己的喜好设定情节,创造了许多类似宝黛远渡重洋,在日本终成眷属的团圆结局。

  二

  酒香不怕巷子深。《红楼梦》走向世界,可以说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那一年,选择在乍浦东渡日本,偶然中亦有必然。我们不妨从时代背景、区位条件、对外政策等维度作些探究。

  首先是顺天时。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红楼梦》出海亦然。1793年这一时段,对于中日两国来说,都有特殊意义。

  彼时中国经过康乾盛世130多年的发展,国力在有清一朝达到了鼎盛。此时的日本已进入德川幕府中期,政府对儒学、汉学推崇备至。官家的推崇,让日本贵族和知识阶层研习儒学、汉学蔚然成风。除了日用杂货,绘画书籍、笔墨纸砚等中华文化产品也是日本市场上的畅销货。

  据日本学者统计,仅1637—1833年间,从乍浦港运往日本的各种绘画作品就有6万多幅、书籍700多箱、毛笔23万多支、纸张20多万连。

  其次是得地利。230年前,如果你问当地人乍浦的优势是什么,也许大多数人会告诉你:面朝大海,背靠江南。

  杭州湾南北两岸因受潮汐、风向等自然因素影响,建港条件迥异。北岸冲刷多,岸线条件优,南岸淤积多,围垦资源好。宋室南渡后,杭州湾北岸的一些市镇凭着区位和港口优势,逐渐兴盛起来。比如澉浦和乍浦相继开埠,至明清,乍浦已成为军事和经济上的重镇,上接运河,下通大洋。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规划建设的东方大港就位于这一带。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又是人文荟萃之地。种种利好的加持,也让《红楼梦》从乍浦出海成为了可能。

  还有就是承国策。古今中外,港口贸易的兴废,国家政策是重要影响因素。回望《红楼梦》出海的那个年代,这种影响是极其显著的。

  彼时,中日两国都采取“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但“闭关”不是完全禁绝对外贸易,而是进行严格限制。江户时期,日本政府只允许长崎和对马岛等地的指定口岸进行对外贸易。

  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也是几经变化。确定乍浦港地位的,是在康熙年间。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清政府特许乍浦港作为与日本长崎港通商的口岸。等平定台湾后,清政府又大开海禁,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增开了对外贸易口岸,乍浦继续名列其中。有了“尚方宝剑”,乍浦港的发展蒸蒸日上。

  

  文化传承,事关民族文化,更关大国自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建设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基石。自信来自哪里?五千年中华文明浩浩汤汤,积淀了浩如烟海的文化财富。《红楼梦》这一旷世经典就是其中代表。

  无论是语言艺术、思想价值,还是所包含的人文历史、社会现象,《红楼梦》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细细品味之下,让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豁然开朗。

  出海后,《红楼梦》在日本文学界声誉极高,被称为中国版的《源氏物语》。“能与日月争光的第一部好小说”“开天辟地、万古不磨者”等赞美之声更是不绝于耳,甚至还被学校当作学习汉语的教材使用,这不得不说是文化出海的成功范例。也正因为民间大众的努力传播,《红楼梦》扬波出海,掀起别样的红学热,更多人对中华文化心生认同和支持。

  从《红楼梦》出海,我们可以看到,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与世界共享文化成果,中国的探索早已有之。

  为了更好地纪念红楼出海这一里程碑事件,1992年,由当时的中国红学会主席冯其庸先生亲自敲定,在清代乍浦的出海码头——乍浦灯光山南坡之牛角尖,建造海红亭,如今已成为江南颇具特色的红学景观,也是受欢迎的打卡景点。冯其庸先生为海红亭写下这样一副楹联:

  梦从此处飞去,渡碧海青天,散落大千世界

  石自那边袖来,幻痴儿騃女,真情万劫不磨

  在“文化出海”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当下,我们也期待中华文化飞去“碧海青天”,一展“盛世繁华”。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孙悟空形象本土与外来之争

    下一篇:唐诗宋词中青梅世界里的爱恨情长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时尚休闲网   致富经   风雅鹤壁   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兰花网   中国演讲与口才训练   中国高考智库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网   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油画定制网   趣学街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学习力教育智库   意志力教育学院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企业培训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VI设计知识网   中国儿童文学网   中国书画交易网   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珠宝文化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中国收藏投资知识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瓷器网   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天赋教育前沿   教育趋势研究   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国酒文化网   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华武术网   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家长学院   学习力教育中心   教育百科   高考季   中小学生作文网   中国爱情文化网   科技前沿   中国地理知识网   中国书画网   中华人物谱   中国茶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中心   千岛湖旅游风光   艺术教育知识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天赋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   中国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