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哉矫”:屈原的君子品格
当前位置: 主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

“强哉矫”:屈原的君子品格


栏目: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      作者:佚名

  汉以后,儒家学者往往用孔子圣人的标准来评价屈原,对屈原不合圣人的行为模式多有指摘。如,班固认为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离骚序》)孟郊认为屈原“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旅次湘沅有怀灵均》)。朱熹指责屈原“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楚辞集注序》)。他们看到了屈原在性格与行为方式上与孔子的不同之处,但却没能看到屈原在精神实质上与孔子的相通之处。事实上,屈原的品格完全符合孔子所倡导的君子品格。

  孔子所倡导的君子品格有多方面的内涵。检索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其中最具概括性的一次是:“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这可看作是从总体人格与精神特点来论君子,孔子认为君子是仁者、智者、勇者的人格结合体,表现出来的精神特质则是不忧不惑不惧。

  “仁者不忧”是孔子对君子的第一个要求。所谓“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君子应时刻以仁为追求。而“仁者无忧”也并非指君子全然无所忧虑,而是说君子不应以个人成败得失为忧,而应以道为忧,即“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子路》)。为了实现道,君子不但要忧而且必要时需要豁出性命,牺牲自己,即“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要求君子首先是仁者,就是要求君子必须有为民为公之心,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为追求,正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仁义”是孔子及儒家之道的核心,实现仁义之道正是孔子给君子设定的理想与追求。以仁义为追求的君子,不会计较一己私利的得失与个人的成败,而全然以为人民谋公利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如此,便能从个人成败得失的计较中摆脱出来,获得一种“无忧”的精神气质。这便是孔子所谓的“仁者无忧”。屈原显然是仁者,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美政”理想的实现,而“美政”就是要推行仁义之道。为此,屈原如孔子一般忧国忧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但其所痛苦和忧愤者均非为了个人成败得失,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所谓“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离骚》)。而当美政理想无法实现时,屈原高喊“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为了捍卫理想与道义,屈原最终不惜纵身一跃,沉江而死,杀身成仁。所以,屈原是全然为公为民的,他所忧患的是社稷而非个人,故而屈原之忧是君子之忧,与“仁者无忧”的品格实为相通。

  “知者不惑”是孔子对君子的又一要求。“知”通智,子曰:“好学近乎知”(《中庸》)。智者首先应该是好学者,能“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论语·述而》),不断地增长自己的学问见识。所谓“君子博学于文”(《论语·雍也》),君子必然是博学的。屈原显然符合这一要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从屈原作品中也可看出屈原对历史典故如数家珍,对天文地理了然于胸,并通晓古今治乱兴衰规律,绝对是好学博学之士。其次,孔子所要求的智还是一种政治才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智表现在政治才能上就是知人善任,能识人能用人。这也正是屈原的追求,屈原“美政”理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举贤授能。《离骚》曰:“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而且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拥有高超的政治才干。“知者”之“不惑”,不只是就认知层面而言,更多的是就精神思想层面而言的。孔子说自己“四十而不惑”,并不是说年到四十便没有了认知盲区,而是指已经了然生命的真谛,知道自己生命的目标与意义所在,不再为外在种种所迷惑。所以“知者”之智还是指一种人生境界。屈原显然也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尽管屈原(如在《天问》中)似乎对世界充满了困惑,但那都是为了表达对现实的控诉和不理解,他心里其实有着坚定的信念,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目标与追求,并且不为外在的种种所迷惑和动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面对着女嬃、灵氛的劝告而也不为所动,坚持原则,坚持留在楚国,坚持特立独行。尽管不少人认为屈原沉江而死,“非明智之器”(班固《离骚序》),缺乏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的智慧。但正如孟子所言:“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上》)屈原与孔、孟一样都是以身殉道者,只是选择的殉道方式不同而已。面对道之不行的乱世,孔、孟选择的是退而论《诗》《书》,授门 徒,把自己的思想传播下去,屈原选择的却是以死明志,以死卫道。这个世界需要有孔、孟,也需要有屈原。所以扬雄一方面感慨“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汉书·扬雄传》);另一方面却又明确地肯定屈原之智:“或问屈原知乎。曰:‘如玉如莹,爰变丹青。如其智!如其智!’”(《法言·吾子》)屈原自沉并非愚者之糊涂,而是智者之通达,是殉道的一种方式,是另一种坚守。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谈谈《永乐大典》的复原

下一篇:试说“槐花黄,举子忙”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时尚休闲网   致富经   风雅鹤壁   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兰花网   中国演讲与口才训练   中国高考智库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网   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油画定制网   趣学街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学习力教育智库   意志力教育学院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企业培训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VI设计知识网   中国儿童文学网   中国书画交易网   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珠宝文化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中国收藏投资知识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瓷器网   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天赋教育前沿   教育趋势研究   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国酒文化网   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华武术网   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家长学院   学习力教育中心   教育百科   高考季   中小学生作文网   中国爱情文化网   科技前沿   中国地理知识网   中国书画网   中华人物谱   中国茶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中心   千岛湖旅游风光   艺术教育知识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天赋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   中国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