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清明“戴柳防疫”
当前位置: 主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

古人清明“戴柳防疫”


栏目: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      作者:佚名

  南宋诗人吴惟信知名度不高,但他的《苏堤清明即事》却脍炙人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诗虽短小,容量却很大,从白天写到日暮,既追思了“苏堤”修筑者苏东坡,又描写了人们踏青的热闹,把清明节的西湖描绘得宛如人间天堂。

  这不奇怪,连“欲断魂”的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清明日也不忘到“杏花村”里喝杯酒。不过,与扫墓、踏青、喝酒等构成古代清明节重要内容的,还有防疫。南宋诗人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最后两句“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告诉现代人,古人清明节还用“插柳戴柳”方式“防疫”。

  唐代文学家段成式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忠志”条曰:“三月三日,(唐中宗)赐侍臣细柳圈,言戴之免虿毒。”北宋孟元老史料笔记《东京梦华录》卷七“清明”条谓:“清明节,寻常京师(开封)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食固)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予女及笄者多以是日上头……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南宋文学家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条曰:“都城(杭州)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大家则加枣于柳上……”明代文学家张岱《夜航船》卷一说,“今小儿清明戴细柳圈”源于唐,目的是“带之免虿毒瘟疫”。

  清代富察敦崇史料笔记《燕京岁时记》不仅交代清代人延续“戴柳”习俗,还引北宋教育家吕希哲《岁时杂记》阐述了“清明”定义及当日“戴柳”肇始者:“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今盖师其遗意也。”其实,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就已“插柳防疫”了。北魏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就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的说法。

  古人缘何将“柳”当作防疫“神器”?东汉史学家班固《白虎通》卷四十三“崩薨”条引春秋《含文嘉》说:“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地位极低的“柳”却代表了最低层老百姓心声,作防疫“神器”群众基础强大;柳是春回大地的急先锋,喜光、喜湿、耐寒,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强,用它防疫寄托“生”的愿望;春天的柳枝确有药用功效。东晋医学家葛洪《肘后方》、唐代医学家许仁则《子母秘录》等诸多古代医书对柳枝、柳叶、柳絮、柳芽的医药作用均有记载,唐代医学家王焘辑录的《外台秘要》介绍得更具体:“每朝杨柳咬软枝头,蘸药揩齿,香而光洁。” 看来,古人清明“插柳戴柳”防疫包含了复杂的情感意蕴。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它带有节日的氛围。早在先秦时期,先民便形成一套适应季节变化的“月令制度”,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插柳戴柳等可视为古人在大自然发生季节转换过程中,对大自然的一种积极回应。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暮春到大宋,一起做运动

    下一篇:舌尖上的古代宫廷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时尚休闲网   致富经   风雅鹤壁   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兰花网   中国演讲与口才训练   中国高考智库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网   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油画定制网   趣学街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学习力教育智库   意志力教育学院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企业培训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VI设计知识网   中国儿童文学网   中国书画交易网   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珠宝文化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中国收藏投资知识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瓷器网   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天赋教育前沿   教育趋势研究   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国酒文化网   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华武术网   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家长学院   学习力教育中心   教育百科   高考季   中小学生作文网   中国爱情文化网   科技前沿   中国地理知识网   中国书画网   中华人物谱   中国茶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中心   千岛湖旅游风光   艺术教育知识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天赋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   中国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