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的实地考察与《水经注》的撰作
当前位置: 主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

郦道元的实地考察与《水经注》的撰作


栏目: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      作者:佚名

  我国古代历来有重视记载河湖水道的传统,从先秦时期成书的《山海经》《尚书》到汉代的《史记》《汉书》等典籍,都保留了大量相关信息。东汉以后则有多部以《水经》为名的著作问世,其中有一部三国时期成书的《水经》,记述了全国137条主要河流的情况。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嫌其简略,乃以其为纲,增广河流水系至2596条,撰成《水经注》四十卷,字数也超过原文20倍以上,郦道元被后世赞誉为杰出的地理学家。

  如何撰注《水经》?依照郦氏自序,是对诸条水系“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躔,访渎搜渠,缉而缀之。《经》有缪(谬)误者,考以附正。文所不载,非《经》水常源者,不在记注之限。”通过网罗爬梳大量前人文献、碑刻铭文、公文书信,甚至神话传说和风土人情等材料,“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清人王先谦语)。注文所引很多材料后世已经亡佚,赖《水经注》得以部分保存。

  清人沈德潜说:“余少时读《水经注》,服其真能读万卷书,行尽天下山水路”,《四库提要》则说“塞外群流,江南诸派,道元足迹,皆所未经。……俱不免附会乖错,……传闻失实”。谭其骧先生说:“古今有许多学者认为,全部《水经注》除一些注明引自前人著作的词句外,便都是郦道元根据他自己的调查、考察、研究所得写下来的,这是极大的误解”,因为郦道元一生游历所及,无法涉及南朝疆土,就是北魏境内,也是很有限的几处。郦道元自述“少无寻山之趣,长违问津之性”,治学方法是“默室求深,闭舟问远”,“可见他决不是一个大旅行家,更不可能是一个从事大范围实地考察的工作者。”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缘于郦道元提及“访渎搜渠”。仅以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为郦氏十分注重实地考察,谭先生提醒,结合上下文便可明白,“原来他是根据‘前文’即前人作品所载水道源流和两岸经历,一渎一渠地缉缀下来的。……而不是根据他自己的亲见亲闻所记下来的那一小部分。”实地考察在《水经注》的成书过程中是否起到关键作用,已经成为定论。

  尽管如此,倘若将郦道元的“亲见亲闻”,即其游历考察所得与《水经注》成书分别讨论,似乎仍有新的收获。按郦道元一生,因私因公多次游历,行踪涉及北魏境内多地。郦氏祖籍在今河北保定涿州市,《水经注》对这一带的描述极为详细,便可能与他童年的记忆有关。道元少时,跟随父亲郦范长期迁居青州(治今山东青州市),熟悉青州一带地物,如《水经注》卷二六记述熏冶泉水源头一带景色优美,实为“嬉游之处”,“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衿。”又有“(石井)水北流注井,井际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之音,惊川聒谷,漰渀之势,状同洪井,北流入阳水。余生长东齐,极游其下,于中阔绝,乃积绵载。”道元成年随父到北魏都城平城(治今山西大同市)中央政府任职,数年后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身为京官,有多次随同皇帝巡行的机遇,如“余以太和十八年(494年)从高祖北巡,届于阴山之讲武台。台之东有《高祖讲武碑》,碑文是中书郎高聪之辞也。自台西出,南上山。山无树木,惟童阜耳……”,不仅详细记载孝文帝巡幸阴山讲武台一事,还将讲武台周边的地理风貌一并保存下来。郦道元后又外任冀州镇东府长史、鲁阳郡太守及东荆州刺史等职,得以因公前往北魏多地。《水经注》卷二十五:“余昔因公事,沿历徐、沇,路迳洙、泗,因令寻其源流”,卷三十二也说:“余往因公至于淮津,舟车所届,次于决水,访其民宰,与古名全违。脉水寻经,方知决口。” 通过实地踏察发现与典籍记载间的抵牾,进而做出合理辨析。引述他人著作时,也留意该作者是否亲睹该水。仕宦途中,他甚至还有机会再返青州故地,重游石井水,“后因王事,复出海岱。郭金紫惠同石井,赋诗言意。弥日嬉娱,尤慰羁心,但恨此水时有通塞耳。”

  早郦道元约六百年的太史公司马迁,其游历考察与撰著《史记》,与郦道元有异曲同工之处。无论是太史公自述,还是后人对《史记》的评价,几乎都对其游历给予充分重视。《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游历途中,往往带着明确的考察任务,《樊郦滕灌列传》:“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魏世家》:“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於亡,余以为不然。”游历所获是《史记》重要的资料来源。早年的游历,仕宦生涯中的奉公出行,跟随帝王巡游以及为“成一家之言”进行的实地探访,司马迁郦道元都有极为相似的考察经历。对于难以亲往的异域藩邦,二人竟然也都要寻觅良机采访蕃使,力图获取更为直接的信息。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古诗词中的初夏色彩

下一篇:李清照词中的“溪亭”在哪里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时尚休闲网   致富经   风雅鹤壁   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兰花网   中国演讲与口才训练   中国高考智库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网   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油画定制网   趣学街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学习力教育智库   意志力教育学院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企业培训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VI设计知识网   中国儿童文学网   中国书画交易网   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珠宝文化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中国收藏投资知识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瓷器网   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天赋教育前沿   教育趋势研究   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国酒文化网   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华武术网   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家长学院   学习力教育中心   教育百科   高考季   中小学生作文网   中国爱情文化网   科技前沿   中国地理知识网   中国书画网   中华人物谱   中国茶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中心   千岛湖旅游风光   艺术教育知识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天赋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   中国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