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园
加工后的粗辣椒面
甘谷刺绣
甘谷酥圈圈
编者按:
甘肃,地域狭长,形如如意,既有“大漠孤烟直”的雄壮,也有“晚来水车下”的柔美,拥有除了海洋之外的几乎所有地理地貌。复杂的气候类型,使得甘肃物产丰饶,特产众多。近年来,随着“兰州百合”“定西马铃薯”“静宁苹果”“甘南蕨麻”等众多农产品走出国门,甘肃特产也成了陇上文化输出的一张“绿色名片”。
甘肃日报生活版推出全新栏目“家乡的味道”,让我们在陇上的烟火记忆里,见到故乡,见到自己。
文\牛勃
天水甘谷,总是和辣椒连在一起。
初春时节,走在甘谷农村,屋檐下、大树上,举凡所见,无一不是瀑布般自天而降的辣椒串,红得如火如炬。陇海铁路从甘谷横穿而过,关于甘谷辣椒的传说就乘着车轮的翅膀传到了四面八方。说列车一进甘谷地界,辣椒一片连着一片,连空气都染红了。一旅客禁不住好奇头伸出窗外一看,铁路两旁村庄的大树上挂得全是一串串璎珞似的辣椒,惊得好半天舌头都捋不直,“啧啧,怪不得甘谷辣椒有名,原来是这么大的树上长的!”甘谷人听了,既不纠正,也不反驳,得意却狂草一样写在脸上。
乡下是辣椒的展厅,城里是辣椒的作坊。
走在甘谷县城,随处可见一处处的辣椒加工作坊。甘谷人聪明,接受现代技术的能力很强,于辣椒加工却是个例外。甘谷人加工辣椒,手法几百年不变,一直是石臼砸,石磨推,即使用电锤的,节奏也不疾不徐,像煞甘谷人温文尔雅的生活。甘谷的陇上椒、全录王、永宁春、古风台等,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名优品牌,企业规模一个比一个大,可无论前面的环节多么前卫现代,最关键的加工环节却是几百年不变。千万不要把甘谷加工辣椒的“磨”和普通的磨混为一谈,甘谷辣椒粗细极讲究,说是辣椒面,却和面大不一样,粗。看起来粗,吃起来却细腻滑嫩。甘谷人在介于粗细之间的钢丝上自如地跳着春天的芭蕾,秘密一个在磨道的錾刻,一个在用力的轻重,看似简单,做起来却难。外地人羡慕得不行,偷艺的多,但真能学几把刷子带回去的却少。甘谷辣椒加工的诀窍在哪里,与其说了听不懂,还不如不说。
甘谷人的性格义气、热情,走南闯北在各地都很受欢迎,大抵也是沾了辣椒的光。我的老师、著名漫画家曹昌光先生写甘谷人的聪明能折腾,用调侃口吻说甘谷人如何把辣椒卖到了联合国,让一帮大鼻子蓝眼睛直竖大拇指OK个不停。你想,一日三餐顿顿不离辣椒,那碗里,红是真红,吃是真吃。陕西的油泼面,到甘谷就变成了油泼辣子面,辣椒成了主料。兰州牛肉面开到甘谷,任是多正宗,别的不变,辣椒却绝对得变。甘谷人吃牛肉面,辣椒不是在面上漂那么几点,而是在碗里盖厚厚一层,一边美得大快朵颐,一边辣得吸溜喝醋,一碗面吃完,额上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子才算过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养出一方人的精神和性格。甘谷人性格豪爽热情,义气全在脸上写着。喜怒哀乐不藏不掩,有辣椒一样的热情,更有辣椒一样的真诚,做人干事喜欢直来直去。甘谷人爱辣椒,但不爱高粱面里调辣椒——吃出看不出的人。
甘谷人仗义憨厚,你可以在别的地方耍点小聪明,在辣椒上千万别胡来。甘谷人的眼睛似乎是专为辣椒长的,看辣椒真假,一看一个准。这些年,树大招风,有些外地人趁月黑风高偷偷把外地辣椒运到甘谷,想鱼目混珠。可咱甘谷辣椒是什么,是辣椒中的贵族,天生的凤凰品相岂是乌鸦麻雀能蒙混过去的。这些伎俩骗不过甘谷人的眼睛,就更不要想着会骗过甘谷人的舌头。甘谷人是在辣椒堆里长大的,就连母亲的乳汁里都有一股淡淡的辣椒味儿,这样的舌头尝辣椒的真假,不用吃不用看,舌尖只一触,就能辨别出错误答案。甘谷人居家吃饭,佐餐的啥都可以没有,辣椒却绝对少不了。和人吃饭,不看别的,看看碗里辣椒的多少,你就知道谁是甘谷人了。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下一篇:丝路明珠党河大峡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