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望》会告诉我们些什么?
当前位置: 主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民俗文化 >

《旷野望》会告诉我们些什么?


栏目: 中国民俗文化     |      作者:佚名

《旷野望》会告诉我们些什么?

  这是我自愿为朋友的作品写的一些介绍性文字。所以自愿写这些文字,不只是尽朋友之谊,更多的却是对作品当中文字及内容的欣赏。其实,对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来说,关于一部作品的介绍,不论优劣,仅只是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若想对作品有全面的了解,则只有去读了原著才能真正知道别人对作品的介绍和原著之间,确实只能算是管中窥豹,仅见一斑而已。

  壹

  从卾尔多斯高原向东到陕北高原向南到陇东高原的大片土地,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黄土高原的核心区。从地理环境说,除了沟壑纵横的显著特征之外,似乎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值得特别关注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留意一下作家们笔下的黄土高原,除了它自身的黄土特质之外,似乎生来就是产生小说素材的地方,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如黄土高原一样,沟、壑、梁、峁、岘、平川、塬地个性鲜明,也如黄土一样,表面松软实则厚重,也因此,黄土塬以及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的生活,似乎并不单调,而与黄土的单调和枯燥相反的,从古至今,黄土高原都是一个不乏故事,而且也是能为那些对生活中每一个细微变化都敏感的作家提供丰富素材的神奇之地。我们知道的历史故事《昭君出塞》《文姬归汉》,其故事发生的时间尽管是在西汉至东汉末年,但其出塞或归汉的艰难跋涉的路,其实就发生在这片区域里。

  历史小说《李自成》虽是以明末农民起义为背景的,但其源头则是从生活在陕北高原上的农民揭竿而起开始的。如果说这些个故事对我们来说在时间上有些过于遥远,而近几十年来出现的以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或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也足以让我们对这片土地提供给作家创作灵感格外瞩目,如当年红遍全国的电影《老井》(根据郑义的同名小说改编)、《黄土地》(根据柯蓝的小说《深谷回声》改编),都是以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的生活为背景的。《保卫延安》《平凡的世界》《最后一个匈奴》《白鹿原》等鸿篇巨制,每部作品表达的主题、发生的年代不尽相同,但这些作品的背景,却无一例外地选择了黄土高原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生活。这也许只是巧合,但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黄土高原是个有故事也是一个可以创造故事的地方。

  贰

  张振兴的小说《旷野望》,也许与我们上文提到的每一部作品都不能比肩,但有意思的是,从空间上说,跟上述作品一样,是以陇东高原上的人们的生活为素材的,从时间上是20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为场景的。我们所以大胆地把《旷野望》和上述的大家之作放在一起说,是因为这些创作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的素材都来源于同一个相互联系密切的区域里,但是它们所反映的时代却完全不同,因此这些创作就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换句话说,这些创作尽管都是以一个区域里人们的生活为素材创作的,但因取材的时间不同,因此让他们的创作具有了非常强烈的时代特征。《旷野望》的取材时间,是以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生活在陇东高原上的农村生活为背景的。这个时间点的选择,很有意义,在这个时间点里,人们的生活被硬生生地分成差别很大的两个时代。其前半段,是以社会主义建设已有近二十年、距改革开放尚有近十年的时间里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为素材的,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年份,而生活在特殊年份里的人们,其生活当然会带着特殊的年份的底色。

  小说《旷野望》选择取材年代的后半段,是以改革开放的进程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的黄土高原上的人们的生活为背景展开的,它让我们有了如梦初醒一般的感觉,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过。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引发激烈的思想观念的冲突也是必然的。但不管体制怎么变,似乎中国农民中国农村的大多数人,依然是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时代仍需要我们特别关注也需要我们同情的一个社会阶层,因为他们既是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文明最实在的基础,也是几千年来最为苦难的一族。

  读完了《旷野望》,这种感觉会更强烈。

  叁

  小说的成败在于人物的塑造。《旷野望》所塑造的主人公的形象,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生活在黄土高原20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新农村人的形象。从整部作品来看,这个主人公的塑造是成功的。生在桑树原上的余家俊,具有中国农民的很多优秀品质,勤劳、豁达、智慧、担当,经历了桑树原在特殊年代的世事变迁。他的命运,一如黄土高原,虽然有沟壑梁峁的跌宕起伏,但最终归于黄土。余家俊有过很多个身份,回乡知识青年、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民办教师、父亲、爷爷、无妄之灾的受害者和寻求社会公平的告状人,但最终被生活挤兑还原成了自己的本相,在无助中踟躇在生他养他的黄土地上: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漫步石窟走廊 领略石窟艺术

下一篇:古代“高考”考场是怎样的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时尚休闲网   致富经   风雅鹤壁   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兰花网   中国演讲与口才训练   中国高考智库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网   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油画定制网   趣学街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学习力教育智库   意志力教育学院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企业培训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VI设计知识网   中国儿童文学网   中国书画交易网   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珠宝文化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中国收藏投资知识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瓷器网   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天赋教育前沿   教育趋势研究   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国酒文化网   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华武术网   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家长学院   学习力教育中心   教育百科   高考季   中小学生作文网   中国爱情文化网   科技前沿   中国地理知识网   中国书画网   中华人物谱   中国茶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中心   千岛湖旅游风光   艺术教育知识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天赋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   中国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