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少红执导的电视剧《大宋宫词》播出。李少红导演擅长女性视角叙事,21年前拍摄的《大明宫词》堪称其巅峰之作。而如今,《大宋宫词》“高开低走”,遭遇巨大质疑。二者在市场口碑中冷暖䢛异,究其原因,或与情节速度、人物设定和追求经典等问题脱不开关系。
非常态化提速的情节建构
近年来,国产剧呈现出慢节奏化表达,《大宋宫词》的故事情节推动极快,与其姊妹篇《大明宫词》相比,则更显“高速化”倾向。比如第一集中,从赵光义得知三皇子赵恒“遇难”,到赵恒返回京城,仅仅用了26秒;第七集中,从太监总管与皇后决定谋反到被平定,前后一共只有4分钟;而到了第十五集,寇准进入军营平定兵谏用时不到2分钟。《大宋宫词》的快节奏可能是导演对当前剧情拖沓之风的反叛,但这样过犹不及的表达最终造成了剧情结构的跳脱与混乱。更需要注意的是,《大宋宫词》的高速节奏主要是通过牺牲剧情完整性换来的,即以跳跃过程直达结果的剪辑手法,实现快节奏的目的,如此更导致了剧情上的矛盾。
剧中演员的语言、神态和动作都处于一种慢节奏状态,但“蒙太奇”剪辑把片段跳跃拼接,产生了观感上的矛盾,也使得观众对情节和发展产生了更多的迷惑。“蒙太奇”本是通过叙事的逻辑达到简约直观的叙事表达效果。然而在《大宋宫词》的剪辑中,看不到通畅的逻辑。故事叙述本可以对矛盾与冲突进行详细地刻画和展现,而《大宋宫词》却用了一种“结果式”的叙事方式,对结果发展的原因予以省略。这样的以结果为导向的表达,导致观众还未进入情节的思考中,便直接知道了故事的结果,始终难以深入剧情体验。相反,《大明宫词》的叙事表达则显得完整而有序,每一个情节的推动原因都有明确的交待,让观众清晰地看到故事表达的逻辑。如武则天决定将太平公主嫁给薛绍,前后通过母女二人在朝堂上的交流、武则天同李治的讨论以及薛绍受召进宫等多个情节给予充分的铺垫说明,最终才促成成婚大典,整体叙事框架完整。
另一方面,《大宋宫词》高速节奏的表达也导致观众还未完成上一个故事发展的思考,就被迫进入了下一个情境的画面中,带入新的故事发展情节。“走马灯”式的人物和剧情表没有给观众喘息的机会,更无法带给观众观感上的快感。
超高加成的主角光环
《大宋宫词》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充满了对主角形象的高度光环加成刻画与对配角形象的脸谱化刻画的冲突。比如,因宫殿坍塌而身受重伤、每况愈下的赵光义竟能奇迹生还;刘娥出逃在外,只身一人翻山越岭,不仅诞下皇子,还能刀下生还等众多情节,都表现出极高的主角光环。与《大宋宫词》中主角形象高光环相对应的是,配角的脸谱化。比如,太监总管的谋逆形象、赵元僖的阴险凶狠形象和秦王赵廷美夫人的叛逆形象等,都是单一刻画,缺乏全面立体的人物形态,难以给予观众观感上的温度。
《大明宫词》中人物的精神寄托更是《大宋宫词》所匮乏的。李治与贺兰的皮影戏、太平公主在长安街头初遇薛绍的昆仑奴面具、薛绍与慧娘的古琴、李弘与合欢的断梳、李显的香和李旦的鸽子等,都从具体的物象着手,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质,凸显了理想与现实上的冲突与矛盾。然而,这样丰富而细腻的人物塑造方式并没有在《大宋宫词》中得到沿用。
如果从观看“爽文”的体验感出发,《大宋宫词》本生具备更好的基础,其主角刘娥本是一介孤女,她的成长过程具有更强的可塑空间,然而最终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大明宫词》细致刻画了太平公主在成长中的妥协与叛逆,为观众提供了参与式的快感。然而,《大宋宫词》在塑造人物时,主角光环过强,使得真实感大打折扣,最终致使参与体验的跳脱。
刻意化的经典塑造
《大宋宫词》以《大明宫词》姊妹篇为宣传口号,试从选题、视角等方面沿袭经典,却没能收获如《大明宫词》同样的良好口碑与好评。因为《大宋宫词》在刻意追求经典表达时,导致了表达的变形。
这从两部剧作的剧名选择可见一斑。《大明宫词》取于唐王朝三座宫殿(太极宫、兴庆宫和大明宫)。大明宫既是三座宫殿中规模最大的,更与剧情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大明宫曾因李渊的去世而停止修建,直到武则天成为李治王朝的皇后才得以继续修建,是唐王朝政治中心的标志。可以看到,《大明宫词》的剧名选择用心颇深。同一位导演,在确定新一部剧名的过程中,却显得潦草和随意,仅将《大明宫词》中“明”字改为“宋”字。虽然有宋王朝的宫殿因为战乱等原因现今保存较少等客观原因,但《大宋宫词》剧名的选择除了刻意追求《大明宫词》外在的经典性,在内涵和精神实质上是与《大明宫词》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