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由尾孢属引起,为害大豆叶、茎、荚及籽粒的真菌病害。1915年日本原摄祐首先发现大豆灰斑病。
分布和为害 20世纪中期此病在美国南部流行,引起严重减产,以后因选用抗病品种该病得以控制。中国黑龙江省低湿地区发病重,一般减产12%~15%,重者减产30%以上。因引起籽粒病斑,使商品豆品质下降,影响出口。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也侵染茎、荚和种子。带病种子萌生的幼苗,子叶上形成半圆形深褐色下陷斑。叶斑边缘红褐色,中央灰色,圆形,呈蛙眼状,直径约2~5毫米。茎斑纺锤形,边缘深红色,中央浅灰色,后变黑色。荚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全部深褐色。籽粒病斑与叶斑 ......
上一篇: 大豆病害
下一篇: 返回列表
标签:
【相关文章】
大豆灰斑病
大豆病害
大豆病毒病
葱蒜类病害
刺线虫属
创伤反应
传播途径
传播体
传播速度
传播距离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止血药
镇心散
针灸疗法
针灸补泻
针刺麻醉
预防
鱼腥草
瘀血
阴阳盛衰
阴阳五行学说
爱普斯坦,E.
氨化作用
氨挥发
氨基酸的测定
氨基酸分析仪
氨水
铵的粘土矿物固定作用
铵态氮肥
板栗施肥
包膜肥料
磷生理功能
高镜莹
农产品保护价格
收获农具发展史
果树气象
鸡败血支原体感染
烟草
林木结实
土壤全钙
亲属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