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健康百科
说起魁星,虽然没有牛郎织女的传说那么家喻户晓,但在七夕民间也有颇多人崇拜。据记载,早在东汉纬书《孝经援神契》中就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附会为神,建奎星阁并塑神像以崇祀之,视为主管文章兴衰之神,科举考试则奉为主中式之神,并改“奎星”为“魁星”。这在明末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二“魁”条也有记载:“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把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字之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据史料记载,对魁星的信仰在宋代最盛,后经久不衰。尤其是东南浙、闽等地区,自古就流传着七夕拜魁星的风俗。
古时中国几乎每个城镇都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其正殿塑的魁星造像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俨然一副鬼模样。右手握一管朱笔,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独立,脚下踩着海中一条大鳌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后扬,脚上是北斗七星,意为“魁星踢斗”。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由此自古就流传着七夕拜魁星的风俗,目前现存的崇奉魁星的遗迹还比较多。
可见,这被称作“女儿节”乞巧的七夕,也是男儿向“才神”乞才的节日。女子信奉“巧神”,一同乞巧祈福,切磋技艺,共同进步;男子崇尚魁星,积极进取,以求夺魁,获取功名。如此说来,七夕真是个年轻人积极向上求取进步的好日子!(来源:深圳新闻网)
上一篇: 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曾明带来的三条线路丨我是推荐官
下一篇: 曾明:中华文明自强日新的奥秘是什么?
标签:
【相关文章】
《冰雪尖刀连》:致敬那些“最可爱的人”
点亮一颗颗童心——2023年暑期儿童戏剧观察
在这个属于国漫的夏天,我们为何感动
到数字文学博物馆体味古都文韵
“诗意长安” 的正大气象
经典诗词何以青春焕发
英媒:文物被盗暴露大英博物馆荒谬做派 拒还文物理由十分侮辱人
已参加15次高考的唐尚珺决定复读 曾称新高考“挺有挑战”
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开馆
河北武强:300余名孩子手绘百米年画长卷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英媒:文物被盗暴露大英博物馆荒谬做派 拒还文
已参加15次高考的唐尚珺决定复读 曾称新高考
带什么去大学?准大学生入校报到一站式清单请查
展陈有朝气 文创接地气——企业博物馆创新与
上海举办生态环保艺术节
中国文联志愿服务队走进新疆喀什 庆丰收展文
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同比增加4万对,离婚多了12
「社论」如何看待全国结婚人数创新低
中考试卷出现彩礼题算不算“超标命题”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提升保护传承水平——多彩
数字化助力中华传统文化“活”起来
山东济宁:老城旧巷变身文创旅游“打卡地”
打卡古都西安的文化地标——陕西历史博物馆
新加坡小学生将为习主席吟诵《三字经》
美国天才美女艺术家4岁画画,6岁写诗,作品被点击
中国书画艺术走进美国中学
学习力教育中心发布首个基于底层文化面向未来
黄永玉病逝,说年轻人容易错过老人
为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提供法治保障——《甘肃省
描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学习语|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
陕西“还原”唐代墓葬乐舞壁画 舞蹈“和舞”
网络文学持续火爆 写手如何创作才有高收入?
何以中国|考古“挖”出的曾国,是个什么国?
海报 | 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受多方称
被称为“国宝级”画作 孙温《红楼梦》绘本今
山西永乐宫启动壁画修复工程【组图】
厚植中国学术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