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健康百科
《中国医生》根据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真实事件改编,在大银幕上全面展现了2020年奋战在武汉前线的医务工作者们,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疫实景画卷。整部电影看下来,紧凑感人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以白描手法呈现的病房生死抢救等场景,无一不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医生》精心选取提炼典型环境、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为影片打开宏观视角和大片格局。影片聚焦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主战场湖北武汉,金银潭医院作为一所传染病专科医院,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迅速成为疫情风暴眼。“没有任何掩饰,非常真实地还原了在武汉早期的情况。”正如钟南山院士的观影感受一样,影片在主要情节的选取上,展现出一条较为完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情节线:从刚开始感染人数激增、床位紧张和医疗物资紧缺,到根据病人病情尝试制定各种治疗方案,其间既遭遇挫折也收获成功,最终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病愈出院。影片中,院长张竞宇和ICU主任文婷作为着力刻画的医生代表,加上广州援鄂医生陶峻、上海援鄂医生吴晨光和住院医生杨小羊,以及众多医生、护士,共同组成了夙夜不懈、埋头苦干在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群像。
病房内的专业抢救,对于体现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医生》主创团队对此进行了严谨细致的拍摄和制作,他们以精益求精的敬畏感和使命感赢得了观众的口碑。生与死的主题始终贯穿在全片情节线中,比如一度以为救下来的病人老张却死于并发症,这让陶峻医生濒临崩溃;又如外卖小哥金仔与小文两人孕育的新生命在病房里降生,给医生和患者带去欢欣鼓舞;再如片尾因为父母得新冠肺炎双双去世的少女成为孤儿,一句“家里没了爸爸妈妈怎么生活”戳中了不少观众的泪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党中央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下,医护人员们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决心,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在全片侧重纪实风格的情节展现中,两处梦境的处理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一处是医生做梦给一位新冠肺炎感染者拔管,他从病患口中拿起软管慢慢往外捋,但这根呼吸管好似被无限延长了……这酷似梦魇般的镜头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奋战在一线的医生身体上的极度疲惫和精神上的高度紧张。另一处是金仔在被抢救时濒临生死边缘的“告别”,他含泪走出病房,与医护人员纷纷告别,在人群尽头拥抱了妻子小文和刚出生的孩子。与影片结尾处这一家人大团圆的结局相衬,这场“告别”是进入金仔精神世界的一扇窗,意味着他的一次重生。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中国医生》真实记叙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疫史诗,向抗疫斗争中的平凡英雄致敬,也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上一篇: 崭新的叙事语法与Z世代产生共鸣
下一篇: 理想永远照耀我们前行
标签:
【相关文章】
《冰雪尖刀连》:致敬那些“最可爱的人”
点亮一颗颗童心——2023年暑期儿童戏剧观察
在这个属于国漫的夏天,我们为何感动
到数字文学博物馆体味古都文韵
“诗意长安” 的正大气象
经典诗词何以青春焕发
英媒:文物被盗暴露大英博物馆荒谬做派 拒还文物理由十分侮辱人
已参加15次高考的唐尚珺决定复读 曾称新高考“挺有挑战”
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开馆
河北武强:300余名孩子手绘百米年画长卷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英媒:文物被盗暴露大英博物馆荒谬做派 拒还文
已参加15次高考的唐尚珺决定复读 曾称新高考
带什么去大学?准大学生入校报到一站式清单请查
展陈有朝气 文创接地气——企业博物馆创新与
上海举办生态环保艺术节
中国文联志愿服务队走进新疆喀什 庆丰收展文
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同比增加4万对,离婚多了12
「社论」如何看待全国结婚人数创新低
中考试卷出现彩礼题算不算“超标命题”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提升保护传承水平——多彩
数字化助力中华传统文化“活”起来
山东济宁:老城旧巷变身文创旅游“打卡地”
打卡古都西安的文化地标——陕西历史博物馆
新加坡小学生将为习主席吟诵《三字经》
美国天才美女艺术家4岁画画,6岁写诗,作品被点击
中国书画艺术走进美国中学
学习力教育中心发布首个基于底层文化面向未来
黄永玉病逝,说年轻人容易错过老人
深耕三余载,品牌赢未来——迷斯伍德三周年企业
【理响中国】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
山水金城吟唱“诗和远方” 兰州打造文旅产业
贾樟柯谈新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从文学角度
专家:山西北魏石椁壁画填补平城佛教壁画空白
文化惠民 绘就乡村文化振兴新图景
【非遗撷英】剪纸,指尖上的诗和远方
考古补史,“消失”三千年的神秘古国揭开面纱
文学的精神就是真善美
创新“公众考古模式”,让年轻人爱上世界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