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嘉舍医师的画像/1890年/奥塞美术馆
《嘉舍医师的画像》是荷兰后期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绘于1890年,当时他已住进精神病院接受保罗·嘉舍医师的治疗。1990年5月15日,此画以8250万美金创下有史以来艺术品拍卖最高价格。此画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现私人收藏;第二个版本的目前存放在巴黎的奥塞美术馆中。 嘉舍医师生于1828年,死于1909年,是一位精神科医生,与许多印象派画家有交情,他自己也作画,并收集许多美术品,尤其是印象派作品。梵高在信中记述他们初次见面的情形,说他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印象。以嘉舍医师为模特儿的肖像画,有油画两张,版画一张。关于这一幅,梵高认为与他在圣-雷米时期所画的自画像同调,而弯曲螺旋式的线条,则与阿尔勒时期的肖像画中单纯化色面可视为一体,正可以表明嘉舍医师沉郁、心烦的情绪。背景、笔触方向、色彩的装饰与转调等等一切形体的要素,都凝聚其间,因而这张画成为控优越的肖像画之一。 梵高离开圣·雷米后,移居巴黎以北的一座小镇,瓦兹河上的奥维尔,由嘉舍医师监护。嘉舍医师既是画家毕沙罗和塞尚的朋友,本人还是一位热衷绘画的业余艺术家,因此可谓是病人的理想伙伴。他相信,工作能够平抚梵高剧烈的情绪波动,因此千方百计地鼓励梵高绘画。梵高为他画像的决定进一步加深了他们日益增进的友谊。梵高在一个月内画了两幅嘉舍医师的画像,上面的那幅是第二幅。下面的第一幅与第二幅构图相同,不同之处是在桌上的毛地黄茎旁的两本书。梵高以蓝色为主调,但是各种蓝色互不相同,色调分明。中间背景,色彩坚实,上纵的笔触产生了一种令人不安甚至近乎忧郁症似的动感。 在这幅作品中,人物姿态安详,削瘦的身体用肘臂支撑着,以保持完全平衡。但是,透过笔触、构图以及人物四周的空间,画家紧张而悲哀的心情一目了然。它预示画家即将感受到更加深重的痛苦。 图中左下方的红桌在深蓝色为主的画面中显得相当突兀。嘉舍医师忧郁的深思表情,与画中的蓝色调相呼应。 梵高在给提奥的信中写道:"他在几年前不幸丧妻。但他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医生。他的职业和信仰激励着他。我们已经成为好朋友……我正在为他画像,他头戴一顶白帽,色彩极淡、极亮,手呈肉色,身穿蓝色大衣,背景呈钴蓝色,他的身体倚靠着一张红桌子。" 这张示意图再现了这幅肖像的基本构图。人物沿对角线呈倾斜姿势,从画布左上角至右下角贯穿整个画面。画中色彩的配置也许是传达出深思情感的最重要的因素。医生的外衣是蓝色与黑色的混合,而在有些地方还可看见乳白色的画布底色,红色桌面加深了画面的对比。
嘉舍医师的画像(第一版本)荷兰梵高油画私人收藏 1890
梵高也许是为新时代妇女的肖像画找到了一个"自然的"解决办法,但是却没有解决男性的内心矛盾。在几幅阿尔勒男人的肖像画中,男人的表情明显地带着疑虑和紧张,在这幅作品里,人物所表现的是满怀惆怅。这位中产阶级的医生和现代艺术品收藏家,像是一位忧郁症患者,脸上的表情是梵高所称的那种"我们这个时代的肝肠寸断的表情"。但是在概念和构图上,这幅作品几乎可以说是"阿尔勒女子"的姊妹篇。嘉舍神情哀伤地坐在那里,面对着两本内容涉及女人、艺术和性的小说——那是龚古尔兄弟的小说《马内特·萨洛蒙》和《翟米尼·拉赛特》——现代小说记者的角色由吉努太太换成了嘉舍医师。俯身于法国小说的嘉舍医师象征着社会新潮带来的问题和失望,而那位阿尔勒女人却对着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作品若有所思地面露微笑,完全是个热心肠、乐于助人的角色。
上一篇: 乌云密布的天空下的麦田(梵高作品赏析)
下一篇: 多比尼花园(梵高作品赏析)
标签:
【相关文章】
欧文·沃姆:一分钟雕塑
吴冠中《太湖鹅群》中国写意油画的突破之作
培根笔下的兽性,动物学家、斗牛士眼中的他
格雷维尔农场(米勒书画作品欣赏)
维蒙特伯爵夫人(米勒名画欣赏)
风景和两个女子(米勒名画欣赏)
沉睡的女裁缝(米勒名画欣赏)
梳理羊毛的女子(米勒名画欣赏)
路易丝安托瓦内特·弗阿尔当(米勒名画欣赏)
编织的少女(米勒名画欣赏)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打开《清明上河图》 亲历北宋城市生活现场
欧阳询《张翰帖》
王羲之《兰亭集序》
曹植《洛神赋》
柳公权《蒙诏帖》
苏轼《寒食帖》
刘禹锡《陋室铭》
黄庭坚《砥柱铭》
文征明《后赤壁赋》
刘墉《拟范石湖作》
《十面灵璧图卷》贵在哪|十面灵璧图卷
父神(拉斐尔作品赏析)
从铃木春信到欧姬芙,在名画中静赏秋色|沙图的
徐悲鸿作品欣赏
埃德姆·波切特(安格尔作品赏析)
佩雷德马雷(安格尔作品赏析)
维特鲁威人(达芬奇世界名画欣赏)
岩间圣母(达芬奇名作赏析)
晒草小憩(米勒作品赏析)
雏菊(米勒名作赏析)
秋分之美:壁画里的山水与稻田 已悄然入秋(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