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佳境,还须本色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动态 > 文化新闻动态 >

渐入佳境,还须本色


栏目: 文化新闻动态     |      作者:佚名

  根据“时代楷模”黄文秀先进事迹创作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反响良好。在这部电视剧中,女演员杨蓉饰演的黄文秀,无论是外形还是精神气质,都获得包括当地村民在内的观众的广泛认可。他们认为,杨蓉把黄文秀的“本色”演出来了,演活了。主角立住了,也带动整部戏扎扎实实地立住了。
  豆瓣上有人提问:大家都是因为什么知道了这部剧啊,是因为文秀姐姐还是演员啊?有的回答是早就知道了黄文秀的事迹;有的说是因为在B站刷到,接着就熬夜追剧了;也有奔着演员来的。后来,楼主自己又跟帖:感觉演员们真的用心对待这部剧,看了杨蓉她们的采访,说村民驱车几个小时去看她演得像不像的时候,直接泪崩。
  杨蓉回忆,当初在拍摄的时候,有村民专程驱车两三个小时,就是为了到片场看看她演得像不像。她说:“当村民们看见我戴着黑框眼镜,扎着高马尾,身穿写着第一书记名字的红色马甲时,他们说好像,大喊‘文秀书记!文秀书记!’”听了这段采访,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正如杨蓉所言:村民们是多思念她啊!
  村民们高度认可杨蓉饰演的黄文秀,正是因为她演出了黄文秀的精气神,感觉那“就是真实的黄文秀”。这种精气神的内涵,在2019-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黄文秀的颁奖辞中做过一个高度概括:“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这就是黄文秀的人生“本色”。
  黄文秀的“本色”人生,其实很感性。这个从山村走出来的女孩,在北师大硕士毕业后,作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她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决定回到家乡支援建设,担任了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从进村开始,她挨家挨户走访,为了方便与村民沟通交流,很快学会了当地方言。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她为村里硬化了路面,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在黄文秀任上,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突发山洪因公殉职,年仅30岁。
  从这些感性的故事里,我们能感受到黄文秀对信仰的坚守追求。为此,她给自己的人生树立了崇高的目标。同时,她又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实现。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她有计划,有策略,既能坚持原则,又懂得如何打破僵局,灵活处理矛盾。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以开朗乐观的心态去应对。
  怎么把这个拥有短暂却绚烂人生的女孩演好,怎样把这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演绎好,杨蓉确实下了功夫。她带着剧本去百坭村感受生活,重新走一遍黄文秀走过的路,与黄文秀当年帮扶过的村户、照顾过的留守老人交流,聊他们心中眼中的黄文秀是什么样子。她请剧组同事帮着寻找所有能找到的黄文秀生前的视频、音频还有扶贫日记,认真学习了解。与导演及主创团队探讨如何去表现人物。她自己也一直在反复琢磨和思考黄文秀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
  把背景了解全了,把人物琢磨透了,表演才能把握好分寸,才能准确表达人物性格,才能真正把人物演好。最可贵的是,杨蓉在表演中把这个分寸把握得非常好:“我们都没有特别去强调某场戏一定要煽情,一定要悲痛,而是到了情绪点自然而然地表达。”比如,第二集一开头,村委会开会。彼时,黄文秀刚进村不久。主持会议的黄文秀提出了一个新规,以后要在办公楼里禁烟。村支书借口烟瘾大,离开会场出去抽烟。其他几人也借口抽烟,接二连三走到屋外,这些人名为抽烟,实为“站队”。黄文秀一看这局面,倒也没有慌乱,而是带着屋里的几个人,把椅子搬到屋外,在外边继续开会。村支书一看这架势,不禁脱口而出:“黄书记,你这是给我下马威哟!”黄文秀回答:“不是下马威,是妥协。”这样一个小情节,拉紧了矛盾冲突,充满了情感张力,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自然也非常有力。整场戏走下来,杨蓉确实做到了自然而然,不瘟不火,尺度拿捏得非常好。她的表演可以说是抓住了人物的灵魂,精准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本色”和性格“本色”。
  在艺术表演领域,“本色”是一个衡量表演水准高下的常用词。演员能演出角色的“本色”来,标志着表演水平高,代表着塑造人物的能力强,当然值得赞赏和提倡。但是,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些演员之所以受到大家批评,归结到最后,还是因为“本色”不足,甚至“本色”全无。那么,什么是本色,怎么做才算是符合本色?
  “本色”一词先是进入文学批评范畴,最早见于《文心雕龙·通变》篇。刘勰在其中写道:“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而远疏矣。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茜,虽逾本色,不能复化。”在这篇文章中,刘勰论述历代文学风貌之不同及原因,主要还是为了探讨文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他认为,青色和赤色是用蓝靛和茜草染出来的,虽然超过了本来的颜色,但已经无法再变化了。刘勰在这里提到“本色”,主要用来打比方,以告诫那些“竞今疏古”“近附而远疏”的人,希望他们能“还宗经诰”,即能宗经返本,以走出创作误区,避免写那些华而不实的诗文。
  之后,“本色”在文艺批评领域逐渐流行起来。南宋刘克庄就很重视以“本色”为标准评诗。他认为,“诗必与诗人评之”,并且更进一步称“诗非本色人不能评”。刘克庄所说的“本色”,主要是指诗歌不同于其他文艺样式的艺术特质。由此可知,他所说的“本色人”就是指真正懂诗的人。他在《跋刘润诗集》中说:“余少有此癖,所恨涉世深,为俗缘分夺,不得专心致意;顷自柱史免归,入山十年,得诗二百余首,稍似本色人语;俄起家为从官词臣,终日为词头所困,诗笔遂绝。”在这篇文章中,刘克庄回顾了自己一生的创作历程。他说,自己从小喜欢写诗,可惜后来因为拘于俗务,无法专心致志投入到诗歌创作中。在朝廷立身作为词官的一段时间,所思皆是那些骈四俪六的公文,以致才思困乏,诗笔遂绝。后来,免官归家,于山中结庐居住,与山林为伴,神游其间,又激活了自己的创作才华,一下子写了二百多首诗,而这些诗才是真正有诗意有韵味的作品,读起来都“似本色人语”。
  明代徐渭把“本色”引入戏曲批评领域,对“本色”也曾有过不少论述。他在《西厢序》中说:“世事莫不有本色,有相色。本色犹言正身也,相色替身也。替身者,即书评中‘婢作夫人,终觉羞涩’之谓也。婢作夫人者,欲涂抹成主母,而多插带,反掩其素之谓也。故余于此本中贱相色,贵本色。众人啧啧者煦煦也。”在这段论述中,徐渭对“本色”的含义进行了形象阐释,并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贵本色”的观点。他认为,把事物的本来面目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本色”。而且,徐渭还认为“岂惟剧者,凡作者莫不如此”,也就是说,所谓“贱相色,贵本色”之论,不只对于戏曲,对于一切其他艺术形式莫不如此。
  对于如何做到“本色”,徐渭也有过很多论述,概括起来,主要内容即是追求“俗”和“真”。例如,他在《题昆仑奴杂剧后》曾说:“语入要紧处,不可着一毫脂粉,越俗越家常,越警醒,此才是好水碓,不杂一毫糠衣,真本色。”意思是说,戏曲表演中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人物所说的话,越通俗越家常,则越提神,越能打动人。给人的感觉,就如同用一盘好水磨舂米,舂出来的都是纯净的米粒,里面不会夹杂着一点儿米糠。假如市井人家忽然说出一些极古雅的话,或言谈中引用到一些很生僻的典故,就会大大降低故事的可信度,削弱人物的亲近感,因此也会让观众不由自主地“出戏”。这种现象也是应该竭力避免的。所以,徐渭也不厌其烦地强调:“夫点石成金者,越俗越雅,越淡薄越滋味,越不扭捏动人越自动人。”
  徐渭在戏曲、诗文、绘画等领域都卓有造诣。他关于“本色”的这些论述,其实也自然而然地延展到其他艺术领域。比如,他的诗,他的画,也无不鲜明实践着他的“本色”论,体现着他的“本色”观。这些关于“本色”的论述和观点,在后世又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本色”也越来越多地被当成一把尺子,用来衡量艺术创作的成败得失。
  直到今天,在文艺表演领域包括影视剧作品,我们评价一部作品或某位演员时,依然沿用着“本色”这个重要标准。渐入佳境,唯有“本色”。像杨蓉饰演的黄文秀这样,能把“本色”演出来,就是功夫,就是水平,赢得口碑也属顺理成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一个被尘土和炊烟包裹着的故事

    下一篇:暑期综艺“综N代”仍是主流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时尚休闲网   致富经   风雅鹤壁   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兰花网   中国演讲与口才训练   中国高考智库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网   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油画定制网   趣学街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学习力教育智库   意志力教育学院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企业培训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VI设计知识网   中国儿童文学网   中国书画交易网   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珠宝文化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中国收藏投资知识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瓷器网   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天赋教育前沿   教育趋势研究   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国酒文化网   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华武术网   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家长学院   学习力教育中心   教育百科   高考季   中小学生作文网   中国爱情文化网   科技前沿   中国地理知识网   中国书画网   中华人物谱   中国茶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中心   千岛湖旅游风光   艺术教育知识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天赋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   中国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