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细节》:透过细节窥探历史的真相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动态 > 文化新闻动态 >

《隐秘的细节》:透过细节窥探历史的真相


栏目: 文化新闻动态     |      作者:佚名

  从春晚《唐宫夜宴》的华美灵动,到元宵晚会《芙蓉池》的美轮美奂,再到端午新意爆表的《祈》,河南卫视一系列的表现堪称惊艳。近日,由河南卫视参与制作的《隐秘的细节》于世界博物馆日正式上线,甫一亮相就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文化,专业的解读,为观众带来又一场文化盛宴。

  与以往的历史讲述迥然不同,既没有铺排明星的庞大阵仗,也没有国宝文物的华丽出镜,节目质朴得就像是一堂简单的历史课。主持人的娓娓道来与文史专家的深入解读互相碰撞激发,从大量出土文物、经典古籍中,重新梳理祖先创造的辉煌文明及其演进过程,力图描绘出一幅中华文明演进史的辉煌画卷。同时努力拨开层层的历史迷雾,进而还原历史本来的真相。

  《隐秘的细节》在选材、叙述视角、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没有刻意讨好观众,既没有居高临下地自说自话,也没有装疯卖傻自我矮化,就是那么自然自如地讲述,努力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认知和体验。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门槛颇高的并不讨喜的节目却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这也再次印证了:永远不要低估用户的认知。

  节目的成功,因素固然不止一个,最主要的就是其所体现出来的阐释学立场以及通识性意识。这一点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节目的走向和品位,甚至隐含地规定了节目语言风格的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史”,对历史的关注和阐释不但关乎政教人伦,而且渗透于文学、音乐、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然而,历朝历代对历史的讲述,更多关注的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和王朝的更迭变迁,历史在这样的叙述逻辑中抽象为一种单线条的演进,即王朝的兴衰更替。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动力往往被归纳为某种抽象的伦理价值追求,而不是具体鲜活的社会生产和人民大众的创造。普通大众置身这样的话语体系自然也就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波里。

  而《隐秘的细节》恰恰是通过隐藏在出土文物、历史典籍中的诸多细节,比如甲骨文字的梳理、《竹书纪年》的片言只语,努力还原历史的真相。这种还原不是对帝王谱系的重新架构,也不是纷繁芜杂的历史事实的简单罗列,而是如关正文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破除谈论古代史中总是浮于表面的王朝更迭与帝王个人恩怨,以及总被提及的以王治兴衰和道德立场为主的传统叙事,借鉴当代人类史研究的方法,从大量的古代遗址、出土文物、经典古籍中,重新梳理祖先创造文明及其演进过程,并回应历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对于帝王固然无可回避,但节目不再把他们作为抽象的历史符号简单贴上腐朽昏庸或者英明伟大的标签,而是真正把他们当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从当时的历史处境,从他们的品性情感出发,将其还原到应有的历史坐标系中。比如对武丁、纣王的评判,就与习见的定论迥然不同。而这自然会激发观众对历史作全新的或更深入的思考,对历史的学习探索就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而是有了现实生活的当下意义。

  近年来,史学研究的“碎片化”倾向为许多人所诟病,然而,《隐秘的细节》在这一点上做得较为成功。节目显然带有阐释学的立场倾向,走的是一条“中间道路”,既不否定阐释主体的先在视角,将很多结论建立在某种特定的历史观念基础之上,比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认知。但是又并非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意阐释,削历史之足适理论之履,而是以出土文物、典籍记载作为坚实的依托,论必有据。至于所选材料的可信度,那是另外的问题。此外,节目具有良好的通识性意识和整体性思维,没有滑入琐碎细节的泥潭,而是由此及彼,由微观到宏观,努力勾画出一幅中华文化的全景式的灿烂图景。

  节目成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它更新了大众对于历史的一些固有“成见”,甚至是颠覆了人们已有的部分认知,带来一种既新奇惊诧但又不可完全拒绝的认知体验。比如关于上庸古国文明的重新定位,中原青铜文明与三星堆青铜文明的关联,甲骨文的创造与苏美尔人楔形文字的传播交流等,都与我们习惯的认知有所不同。不管结论是否完全正确,这种全新视角下的解读无疑给观众带来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进而激起观众进一步深入探索的热情。觉得拨云见日者有之,大骂牵强附会者亦有之,不论你站在哪个行列,对节目来说,已经成功完成了对观众的收割。

  就像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一样,《隐秘的细节》自然也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作为文博类历史节目,知识的准确性处于首要地位。节目中除利用大量出土文物作为佐证,自然少不了历史典籍的引用,《竹书纪年》就是其中使用参考较多的一部典籍。但是关于《竹书纪年》本身的争论历来就不曾止息,有人认为是躲过了秦王朝“焚书”的信史,也有人认为是伪书,这样一部争议较大的典籍,作为参考无可厚非,但完全以此作为历史阐说的根据便有失严谨。此外,对于文化的创造、交流,也不能单纯凭借文物间的外在简单比较,否则难免招来诟病。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1921》与青年共话“不负时代”

下一篇:电波刺破长夜,爱伴信仰永生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时尚休闲网   致富经   风雅鹤壁   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兰花网   中国演讲与口才训练   中国高考智库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网   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油画定制网   趣学街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学习力教育智库   意志力教育学院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企业培训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VI设计知识网   中国儿童文学网   中国书画交易网   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珠宝文化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中国收藏投资知识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瓷器网   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天赋教育前沿   教育趋势研究   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国酒文化网   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华武术网   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家长学院   学习力教育中心   教育百科   高考季   中小学生作文网   中国爱情文化网   科技前沿   中国地理知识网   中国书画网   中华人物谱   中国茶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中心   千岛湖旅游风光   艺术教育知识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天赋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   中国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