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1年电影版《大决战》三部曲公映以来,这部中国影史上最为壮阔的战争史诗便留存在中国观众的集体记忆中。时隔30年,电视剧版《大决战》亮相央视综合频道,并在多个网络平台同步播出,至日前收官,多次收视登顶,让当代视角下三大战役的历史内涵得以彰显。
电影《大决战》堪称真正意义上的鸿篇巨制,但毕竟电影的容量有限,而电视剧《大决战》则丰富了电影作品限于篇幅而无从深入表达的内容,全景式地展示了这场命运之战,延展出复调般的叙事层次,并结合时代语境,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中的人民史观和战争史观进行了艺术凸显。
表现“大决战”的战略之难和战术之险
涉及历史战争题材的文艺创作,无法回避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在主题上倾向于“人民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既是历史观的问题,也体现在不同的艺术实践里。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们塑造王侯将相形象,歌颂英雄孤胆,英雄史观作为古典主义活的灵魂,生命力顽强;而20世纪的布莱希特、田汉等戏剧家则把普通群众的勇气与抉择作为历史功绩去赞颂,即人民史观的张扬。
在电视剧《大决战》中,编导对上述问题显然有其独立思考,并做出了积极的尝试——我们看到,剧中交替采用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来表现战事的变化与战场的残酷,赋予历史故事极为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构建了“人民推动历史进步”的逻辑闭环。
一方面,电视剧版从电影版中继承了“高层战略对决”这个叙事主线,对国共双方的决策层形象做了对比式的展现。这种展现极具层次性:除了西柏坡的我党中央和南京的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本部之间的战略博弈,电视剧版中注入了对敌我双方实战将领之间的对比观察——即以林彪、刘亚楼、粟裕、韩先楚等为代表的我党将领和以杜聿明、傅作义、廖耀湘、刘峙等为代表的国民党将领的战术对决。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对比展现,表现“大决战”的战略之难和战术之险。另一方面,该剧也塑造了武雄关、王翠云、林稚文、乔三本等带有艺术虚构成分的士兵和平民角色,用以阐释三大战役胜利的本源即“人民战争”的胜利,既肯定了领导层、高级将领、中级将官、普通士兵、人民大众在这场“大决战”中共同发挥的作用,同时也力图通过不同视角的交叠、不同人物的穿插,展现大时代和小人物的共情与共振,勾勒这场伟大革命战争的历史图景。
将人物塑造精准地融在历史情境里
无论是秉持何种史观,影视作品依旧是依靠故事打动人心,而故事肌理则源于饱满而有说服力的角色塑造。正如英语中“Hero”有“英雄”和“主人公”的双重释义,在故事中,无论某一角色是何种社会身份、有着怎样的优缺点,对重大事件的推动力强弱几何,当他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被聚焦时,必定要呈现出英雄/主人公所特有的弧光,才算是成功的塑造。然而角色塑造并非易事,只有除掉“英雄”的刻板印象,还原英雄本色,赋予其成长空间,才有望获得当代观众的认同感。
在电视剧《大决战》中,以“平民英雄”为主角的新英雄神话令观众眼前为之一亮。如乔三本这一角色,他原是国民党军队中的小兵,因多次反抗长官遭到毒打,逃回老家后看到母亲和两个妹妹被逼死。当替亲人报完仇的乔三本再次出现时,已经成为我军战士。没想到经历了一场激战后,乔三本居然为了保命想要投降,虽然目的没有达到,却眼看着战友杜广生牺牲在自己面前。时空再次转换,乔三本又成了逃兵。在与王翠云相遇后,乔三本的思想逐渐有了改变,但仍不承认自己是逃兵,当他了解到王翠云的悲惨身世后,才真正打开了心扉,说出了名字的由来,并嘲讽了师父想凭借会唱三本二人转就能在乱世活命的单纯想法。最后,在遭遇强敌时,乔三本选择单独留下掩护王翠云撤退,从而保护我军物资安全。在他牺牲的那一刻,他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根辣椒放在嘴里,随后拉响了手榴弹。不得不说,在乔三本的塑造上编导花费了浓墨重彩。那根辣椒的出现,证实了乔三本人性的善良以及对杜广生的感恩。而乔三本自我牺牲的抉择,则是他忠勇精神的激扬与英雄主义的彰显,至此完成了这个有着些许人性缺点,但最终成长为平民英雄的角色塑造,让《大决战》的微观视角更加饱满,也为我党“得民心”写上了最好的注脚。
平民英雄之外,《大决战》对国共双方军事领导人的塑造也有突破,尤其体现在蒋介石、林彪与杜聿明三个角色身上。首先看王劲松扮演的蒋介石,虽有赵恒多、孙飞虎、许道临、张国立、陈道明等优秀演员都扮演过这个角色,但王劲松的表演却依然特色鲜明,表现了蒋介石身上懦弱和偏执的一面,这是以往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的。于和伟对林彪的演绎则抓住了他冷静多变、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的特点,重点表现他进行战术思考并艰难抉择的过程,厘清了他在复杂形势下用兵的逻辑,从而有别于以往单薄的“天降兵神”式的表达。再看杜聿明,应该说李强演出了国产影视史上目前为止内涵最为丰富的杜聿明形象,一来他个人的精明强干与国民党的内讧与腐朽形成了鲜明对比,二来他内心的触动又让人物有了悲情的一面。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下一篇:“家”是叙述时代故事的最好载体
相关推荐
- 瑞士向中国返还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
- 课后托管班招生火爆 孩子喜欢的托管生活什么样?
- 安徽视障男孩圆梦大学 选择入读特教专业
- 对抗中年焦虑 41岁女性考北电开启人生新尝试
- 脑机接口,帮人开口
- 各国都是几月份开学:留学新人须知——各国开学时间全汇总
- 教育部: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 做足“功课”迎接新学期,各地多措并举保障秋季开学正常有序
- 河北武强:300余名孩子手绘百米年画长卷
- 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开馆
- 已参加15次高考的唐尚珺决定复读 曾称新高考“挺有挑战”
- 英媒:文物被盗暴露大英博物馆荒谬做派 拒还文物理由十分侮辱人
- 经典诗词何以青春焕发
- “诗意长安” 的正大气象
- 到数字文学博物馆体味古都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