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具有一定的野心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成为“千古名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太忠心了,一点野心都不具备。眼看天子那么懦弱也不取而代之,这就是陷国家于不仁不义之中。作为一个丞相,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国家兴亡,而不是自己的名誉,况且刘备临死托孤时就告诉诸葛亮:“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的话是真是假我们暂且不论,但是作为一个皇帝,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很明显了。这样一来,诸葛亮若执政的话也是光明正大的,也不算是篡权夺位,其实诸葛亮完全可以像司马懿一样,也可先不谋反,但是把朝中大权先揽在自己的手里,以国家为主,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作为一个丞相应当做的事情,可诸葛亮却一直都没有这么做。
我们大家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在刘备死之后蜀国竟然没有乱?原因很简单,蜀国只要有诸葛亮在就不会有篡权夺位之说。毫不客气地说,上自全朝文武百官、甚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他们都知道,诸葛亮才是蜀国昌盛的关键,而不是刘备;只要诸葛亮不死,蜀国就肯定不会灭亡,由此可见诸葛亮在蜀国地位之高。可是,当初刘备三顾茅庐的礼遇还历历在目,孔子先师的教诲还萦绕心中,这让诸葛亮怎样也狠不下心将“扶不起”的阿斗废掉而自立为王。尤其是刘备死前还叮嘱他可以取代阿斗,面对先王的大仁大义,诸葛亮更是没有了篡位之心。
和人家司马懿相比较起来,诸葛亮算是“傻”的多了。司马懿知道天子软弱无能,怕魏国会在曹睿的手中毁于一旦,为了忠于曹操和曹丕,他就起了叛逆之心。虽然在有生之年没有封王,却早已建立根基,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将朝政大权独揽于手,让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调兵遣将,让魏国能够强盛起来。而更绝的是,他没让自己留下一个篡位的骂名。虽然司马懿在和诸葛亮正面交锋时从来没有赢过,但在其他事情的处理方面却远胜于诸葛亮。而诸葛亮自己也说过司马懿是一个在战场上不可多得的对手。可以肯定的是司马懿这种“野心”还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司马懿先说到此,我们言归正传,接着来谈诸葛亮。也正是由于诸葛亮没有取而代之,才使蜀国彻底灭亡。刘禅的被俘、蜀国的灭亡,虽然是在诸葛亮死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诸葛亮是难辞其咎的,应负有相当责任。
当初,诸葛亮拟定三足鼎立后,再一统天下的远大恢宏的战略理想最终成为一场空梦。非但没有统一中原,反而是连他亲自辅佐创立的蜀国也顷刻间灰飞烟灭,这是蜀国的悲剧,也是诸葛亮的最大人生悲剧!同时,诸葛亮也有负刘备的托孤之重。
值得一提的是,在曹魏大军攻陷成都时,诸葛亮之子、之孙挺枪力战曹军,父子二人双双战死疆场。可叹诸葛武侯祖孙三代、一门忠烈全部为国捐躯。悲哉诸葛亮!壮哉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正确授权
一个高级领导人应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大问题上,而不应该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个领导者要懂得正确授权,而诸葛亮却偏偏不懂这个。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且多才多艺,工作勤勤恳恳,每日早起晚睡,处事过于谨慎,凡事不假他人之手、亲力亲为,“自校簿书”,“罚二十以上亲览”,以致积劳成疾。每次出征,诸葛亮也都是亲自领兵,有些事情要经过自己再三考虑才做出决定,对于军中、朝中一切大小事务都亲自打理。虽然这是鞠躬尽瘁的典型,但他却将至关重要的一点给忘记了,那就是没有使下属的才能得到发挥,进一步导致整体的力量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无心之过!
由于诸葛亮太聪明了,整个蜀国众人都习惯听命于诸葛亮,总以为他神机妙算,说的一定就是对的,以至于后来整个蜀国逐渐忘记了自己也有大脑,造就了一大批奴臣(也要怪诸葛亮的行事习惯,很少与大家商量,不是给锦囊,就是秘授,就算手下人想发表意见也没有机会)。由此,导致整个国家对他依赖性过大,等诸葛亮死后蜀国也迅速败亡。试想一下,如果当时诸葛亮能重视教育和授权,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教给手下军臣,估计历史就会有一些不同的发展。
最经典的一次就是“七擒孟获”。当时诸葛亮是想攻其心,让孟获心甘情愿地投降。捉住孟获一次,就问他服不服,只要孟获说不服,不管自己再怎么不高兴都会放了他。这简直是固执,不能随机应变。哪一个名相能做出这等事情?从古至今,除了诸葛亮以外没有第二个了。
当时,第一次与南国打的时候,孟获派他的两位将军出战,两位将军被擒之后就因为被诸葛亮放了而感激他,愿意当内幕。当第四次擒孟获时,他的手下也不愿意随他打了,只不过碍于他是南王不得不服从。
按理来说,最后一次诸葛亮抓住孟获时就应该把孟获给杀了,因为他的有些手下都服了,他只是被逼无奈而已。可是,诸葛亮却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而又一次地损兵折将,死了不少人。从这一点看来,诸葛亮与他的丞相身份是不符的,有点名不副实的味道。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成为“千古名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太忠心了,一点野心都不具备。眼看天子那么懦弱也不取而代之,这就是陷国家于不仁不义之中。作为一个丞相,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国家兴亡,而不是自己的名誉,况且刘备临死托孤时就告诉诸葛亮:“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的话是真是假我们暂且不论,但是作为一个皇帝,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很明显了。这样一来,诸葛亮若执政的话也是光明正大的,也不算是篡权夺位,其实诸葛亮完全可以像司马懿一样,也可先不谋反,但是把朝中大权先揽在自己的手里,以国家为主,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作为一个丞相应当做的事情,可诸葛亮却一直都没有这么做。
我们大家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在刘备死之后蜀国竟然没有乱?原因很简单,蜀国只要有诸葛亮在就不会有篡权夺位之说。毫不客气地说,上自全朝文武百官、甚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他们都知道,诸葛亮才是蜀国昌盛的关键,而不是刘备;只要诸葛亮不死,蜀国就肯定不会灭亡,由此可见诸葛亮在蜀国地位之高。可是,当初刘备三顾茅庐的礼遇还历历在目,孔子先师的教诲还萦绕心中,这让诸葛亮怎样也狠不下心将“扶不起”的阿斗废掉而自立为王。尤其是刘备死前还叮嘱他可以取代阿斗,面对先王的大仁大义,诸葛亮更是没有了篡位之心。
和人家司马懿相比较起来,诸葛亮算是“傻”的多了。司马懿知道天子软弱无能,怕魏国会在曹睿的手中毁于一旦,为了忠于曹操和曹丕,他就起了叛逆之心。虽然在有生之年没有封王,却早已建立根基,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将朝政大权独揽于手,让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调兵遣将,让魏国能够强盛起来。而更绝的是,他没让自己留下一个篡位的骂名。虽然司马懿在和诸葛亮正面交锋时从来没有赢过,但在其他事情的处理方面却远胜于诸葛亮。而诸葛亮自己也说过司马懿是一个在战场上不可多得的对手。可以肯定的是司马懿这种“野心”还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司马懿先说到此,我们言归正传,接着来谈诸葛亮。也正是由于诸葛亮没有取而代之,才使蜀国彻底灭亡。刘禅的被俘、蜀国的灭亡,虽然是在诸葛亮死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诸葛亮是难辞其咎的,应负有相当责任。
当初,诸葛亮拟定三足鼎立后,再一统天下的远大恢宏的战略理想最终成为一场空梦。非但没有统一中原,反而是连他亲自辅佐创立的蜀国也顷刻间灰飞烟灭,这是蜀国的悲剧,也是诸葛亮的最大人生悲剧!同时,诸葛亮也有负刘备的托孤之重。
看来,诸葛亮在这三个方面的确存在着严重问题。尽管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甚至发明家,但这些只能体现出他只是一个千古忠臣而已,不能说明他是一个千古名相。在诸葛亮生命的晚期他可能意识到了自己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不力,于是将自己平生所学传授于姜维,只可惜诸葛亮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已经为时过晚,加之后主刘禅昏聩无能,蜀国气数已尽,仅凭姜维一人苦撑危局已是于事无补,最终蜀国灭亡!
值得一提的是,在曹魏大军攻陷成都时,诸葛亮之子、之孙挺枪力战曹军,父子二人双双战死疆场。可叹诸葛武侯祖孙三代、一门忠烈全部为国捐躯。悲哉诸葛亮!壮哉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正确授权
一个高级领导人应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大问题上,而不应该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个领导者要懂得正确授权,而诸葛亮却偏偏不懂这个。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且多才多艺,工作勤勤恳恳,每日早起晚睡,处事过于谨慎,凡事不假他人之手、亲力亲为,“自校簿书”,“罚二十以上亲览”,以致积劳成疾。每次出征,诸葛亮也都是亲自领兵,有些事情要经过自己再三考虑才做出决定,对于军中、朝中一切大小事务都亲自打理。虽然这是鞠躬尽瘁的典型,但他却将至关重要的一点给忘记了,那就是没有使下属的才能得到发挥,进一步导致整体的力量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无心之过!
由于诸葛亮太聪明了,整个蜀国众人都习惯听命于诸葛亮,总以为他神机妙算,说的一定就是对的,以至于后来整个蜀国逐渐忘记了自己也有大脑,造就了一大批奴臣(也要怪诸葛亮的行事习惯,很少与大家商量,不是给锦囊,就是秘授,就算手下人想发表意见也没有机会)。由此,导致整个国家对他依赖性过大,等诸葛亮死后蜀国也迅速败亡。试想一下,如果当时诸葛亮能重视教育和授权,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教给手下军臣,估计历史就会有一些不同的发展。
最经典的一次就是“七擒孟获”。当时诸葛亮是想攻其心,让孟获心甘情愿地投降。捉住孟获一次,就问他服不服,只要孟获说不服,不管自己再怎么不高兴都会放了他。这简直是固执,不能随机应变。哪一个名相能做出这等事情?从古至今,除了诸葛亮以外没有第二个了。
当时,第一次与南国打的时候,孟获派他的两位将军出战,两位将军被擒之后就因为被诸葛亮放了而感激他,愿意当内幕。当第四次擒孟获时,他的手下也不愿意随他打了,只不过碍于他是南王不得不服从。
按理来说,最后一次诸葛亮抓住孟获时就应该把孟获给杀了,因为他的有些手下都服了,他只是被逼无奈而已。可是,诸葛亮却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而又一次地损兵折将,死了不少人。从这一点看来,诸葛亮与他的丞相身份是不符的,有点名不副实的味道。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华雄被斩之谜
下一篇:三国六大神箭手和六大中箭人
相关推荐